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元宵节赏花灯是人们千百年来的习俗,小小一盏花灯,不仅寓意新年红红火火,也寄托着手艺人美好的祝愿。今年71岁的孙志芳就是一名花灯手艺人,技艺传承自父辈,对于花灯,他痴迷了一辈子。这个元宵节,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与花灯的故事。
孙志芳的老家在昌邑县饮马公社浏河乡,著名的昌邑绸盛产于此,当地有许多制作花灯的手艺人。孙志芳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动手制作花灯。
上世纪70年代,孙志芳前往内蒙古工作。远离家乡的日子里,小小的花灯寄托了思念。让孙志芳印象最深的,是在内蒙古的第一个春节。当时他和几个老乡一起,做了一桌饭菜,用手头材料做成了简单的花灯,过了个山东年。
从内蒙古回到青岛后,孙志芳来到海慈医院从事后勤工作。闲暇时,他依然会制作花灯,并且挂在窗前。久而久之,周围的邻居都知道了,这里有个花灯手艺人。
制作花灯,首先要设计出骨架结构,然后再装修外表。小小花灯要求高,除了要对建筑造型有所了解,还得有一定的美术和缝纫功底。
退休之后,孙志芳更是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制作花灯上。一盏花灯的制作周期在两到三个月左右,孙志芳每天要投入五六个小时。
在孙志芳的家里有一个“巨作”,那是他用12年时间制作的彩绘龙舟模型。龙舟长两米,高约一米,共使用了两万五千多件木件,彩绘金龙一千多条,按照明清时期的皇家制式制作。这件作品,也创造了由世界纪录协会认证的世界纪录。
凭着做花灯的好手艺,孙志芳已经被认定为青岛市非遗传承人。如今痴迷于花灯制作的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