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了不起!”是习近平主席在2021年新年贺词中的深情礼赞。每一份伟大的成就,无不立足于平凡的岗位和工作;每一段不凡的人生,无不依托于平凡的日积月累。从今天开始,《今日+》推出特别策划《加油!打工人》,让我们一起跟随记者的镜头,走近哪些为生活、为事业而努力打拼的普通人,看他们如何在属于自己的一方舞台上,追逐幸福,绽放梦想。今天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位“耕海牧渔”的幸福打工人。大家知道,冬季是海参消费的旺季。临近春节,从事海参捕捞的潜水员们忙碌起来,他们冒着严寒,在冰冷刺骨的海水中,收获海中珍品,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近他们的工作日常。
上午十点,鲁海丰海洋牧场海水一片澄净,北风有点刺骨,海水温度不到4度,潜水员刘金海正在穿戴潜水衣,为今天的捕捞作业做着最后的准备。随着春节临近,市场上对海参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像刘金海这样的潜水员们也逐渐忙起来,而恰恰此时,海水温度已经降至冰点。为了防止因低温导致四肢麻木,刘金海直接把羽绒服和毛衣穿在潜水服内,扎口处紧了又紧,以防冰冷的海水浸湿衣服。
五万余亩的海洋牧场内,在看似平静的海面下,实则埋藏着一处复杂的“海底宫殿”。一处处由混凝土构件和船只组成的人工礁体,为海参提供了优良的栖息地,这里每年出产的野生海参达到200余吨,产值将近1个亿。而想要从广袤无边的大海中发掘这些“海底珍宝”,刘金海需要潜下十余米的水底,与海参亲密接触。与往常相比,严冬接近零度的海水会大量增加人体的耗氧量。供氧管就像婴儿的脐带一样,为潜水员的水下活动提供生命支持。下水前,刘金海要对船上的气源进行例行检查,这也是确保水下供氧安全的必备环节。为克服人体本身的浮力,每一位潜水员要在身上佩戴三四十斤重的铅坠,加上潜水服和脚蹼,刘金海身上的负重总计要超过五十斤。
水中的泥沙会被浪涌卷起,目镜中的视野也显得浑浊。刘金海只能边游边摸,凭着经验准确锁定海参、鲍鱼的位置,将其装进网兜。刘金海在水下捕捞收获时,船上的同事丝毫不敢走神。他们要时刻注视着氧气泵的运行情况,同时固定好船的位置,避免漂移,以此保证潜水员的安全。
这个季节,穿着最厚的羽绒服在海边,不多时就会感觉透心凉,更何况下水作业。虽然潜水衣的厚度接近一厘米,但下潜到海底没几分钟,刘金海就会从里到外冻个透。一个半小时,是刘金海的体能极限。带着二十条海参,十余只鲍鱼的好收成回到了船上,刘金海却不愿多说话,声音也有些嘶哑。
从初出茅庐到久经沙场,从业十几年来,几千次的下潜和上浮,他的技艺也愈发娴熟,可这份工作体力消耗大,且常年与冰冷潮湿的海水打交道,难免会对他的身体带来影响。
今年42岁的刘金海从小就在海边长大,祖祖辈辈都是以打渔为生。18岁时,他也理所当然成了一个地道的渔民。
远洋捕捞,离家的时间要成月计算,即便是近海捕鱼,一出门也要几个星期。2006年,鲁海丰海洋牧场正式建成,拉动了薛家岛当地的海洋渔业转型升级,村民们也有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2014年,刘金海成为了海洋牧场的一名职业潜水员,实现了从传统渔民到产业工人的转变。对于刘金海来说,能在家门口这片“蓝色沃土”上耕耘收获,是一件幸福的事。
现在一有闲暇,刘金海就会给爱人打电话询问小儿子的学习。刘金海有一个幸福的小家庭,妻子在西海岸新区一家幼儿园工作,大儿子上高中,父母也都身体健康。刘金海说,家人,是他工作的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