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家家户户都要对家里进行一次大扫除,曾经必不可少的笤帚,已逐渐被吸尘器、扫地机器人等现代家电所取代。然而,如今在即墨区通济街道北龙湾头村,还有几户村民坚守着手扎笤帚的老手艺。
早上七点,即墨区通济街道北龙湾头村的黄联琼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她把经过泡水的高粱秸秆,选出匀称结实的,再一根根敲扁,用来制作扎笤帚的外皮。大约需要20棵高粱秸秆才把一把笤帚的包好。
黄联琼的丈夫赵良德今年55岁,从事扎笤帚已经30年了,是扎笤帚的老把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北龙湾头村几乎家家扎笤帚,是远近闻名的“笤帚村”。而如今机器已经替代了人工,赵良德却没有抛弃这份老手艺。在他看来,手工制成的笤帚有着独特的优势。
赵良德他告诉记者,扎一把笤帚要经过选料、锤皮、扎把,贴皮,捆扎,整理等六七道工序,自己的这些工具也都是陪伴自己半辈子的老朋友。几分钟,一把造型美观的手工笤帚就在赵良德的手中成型了。
进入冬季,笤帚销售火爆,赵良德和妻子加班加点,每天都要工作十个小时以上。尽管一把笤帚批发价只有十几元钱,但赵良德一家靠扎笤帚一年收入也达到近十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