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上旬,央视纪录片频道《炮火下的国宝》热播,讲述了六段抗战时期先贤前辈抢救中国珍贵文物的历史往事。其中一集纪录片的主角,就是青岛籍国学大师王献唐。今天上午,一尊他的塑像在位于浮山脚下的王献唐陵园落成揭幕,我们对这位著名爱国学者多了一种缅怀瞻仰的方式。
今年11月21日,是王献唐逝世六十周年纪念日。由青岛王献唐研究会及王献唐后人出资,青岛著名雕塑家贾真耀、赵晓辉共同创作的一尊王献唐等身雕像在其墓园东侧落成揭幕。塑像高3米,宽2.8米,由原石雕琢而成,背景为叠加而成的书籍,也是王献唐一生读书、写书、守书、爱书的真实写照。
王献唐生于1896年,是中国现代杰出的历史学家、金石考古学家、古籍文献学家,在版本、目录、文字、音韵、书画、篆刻等领域均卓有造诣,是中国近现代图书馆与文博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被同辈学人誉为“山东近几百年来罕见之学者”。在学术上,王献唐是一代大师,同时,他又是一位侠肝义胆的爱国志士。
塑像左侧特别铭刻了王献唐1937年在家书中的一段话:自愧文弱,无以报国,惟抱残守阙,为山左艺文留一线命脉,无足称也。当时,日本侵略者由北一路南下,济南陷落在即,时任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的王献唐将馆藏珍贵古籍文物十巨箱由济南运出,转至曲阜孔府保存,并由此开始了八年艰辛的护宝南迁之旅。而刻于塑像旁的这句话正是王献唐当年置个人生死于不顾,力求保存山东乃至中国一线文脉的决心,这是一个真正的爱国学者的心声。
与诸多旅居过青岛的文化名人不同,王献唐是真正成长于青岛的一代大师,他自幼求学于青岛、青年时居住于青岛,并在青岛完成了诸多的学术专著。他逝世后葬于济南,亲属根据他的遗愿终于1994年将其灵柩安葬于浮山脚下,与青岛大学为邻,后被立为青岛市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