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的微雨,打湿了青石板的小路,很滑,嫩草的绿芽,从石缝间窜出,扑楞楞挺直了腰肢,在雨中淋浴,仿佛如约而至的卖花女,浅红色衣衫平添了“小楼一夜听春雨”的诗句,将她唤来的吧。这首《小巷春雨》在耿林莽老先生的笔墨下,将读者带回了那个幽静深邃的小巷,细微灵巧般的拨动着每一位读者的心弦。
耿林莽1926年出生于江苏如皋,5岁半时进入私塾读书,和其他同龄孩子的好动不同,幼年的耿林莽异常安静,打沙包跳房子远不及书本给他带来的快乐。
那段颠沛流离的日子,生活给予了耿林莽珍贵的灵感,当过学徒,店员,银行职员,13岁那年耿林莽的处女座《小村》顺利发表,刊登在了上海《文潮》月刊。
上世纪50年代,建国初期百废俱兴,24岁的耿林莽定居在了青岛,小有名气的他,担任《青岛日报》《海鸥》文学月刊编辑工作,也正是那段时间,让他与青岛这座小城,结下了一生的缘分。
源子:海的大理石上,蒙着一层薄薄的轻纱,它在睡。晓风如低飞的鸥鸟,轻轻掠过,它竟一无所知,冷浪拍打崖壁,边角摹挲,发出了丝绸之声,很细。
转瞬步入耄耋之年,94岁的耿林莽不再像年轻时那样字字珠玑,挥洒自如,回忆成了耿老最爱做的事情。
回忆是一帧照片,一帧发黄褪色的老照片,寂然凝望,青春不在,回望与文学相伴的一生,我们看到的仍是那个趴在桌前的青葱少年,还是那支斑驳的钢笔,还是那张泛黄的信纸,一切再变,一切又从未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