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伙都知道社保领取人员每年需要认证,近几年的人员认证是如何完成的,要归功于大数据。2018年,青岛实施“大数据应用为主的静默资格认证模式”,率先在全国建立了以大数据静默认证为主导,递延认证法为基础,生物特征识别为辅助,社会化服务兜底,“四位一体”的新型社保待遇领取资格静默认证服务提醒。
从2018年5月起,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发的通知,之前的“集中”认证改为通过大数据比对分析为主的“静默”认证。大数据静默认证到底是如何实现的呢?
社保局:这里主要有三种行为模型,第一种是关键行为模型,依靠全名参保登记、医疗结算、医保缴费,以及公安、民政、交通、司法等信息,作为强认证信息。第二种是关联行为模型,第三种是健康评估模型,通过针对特殊群体,通过就医过程和用药历史,预测判断待遇领取人员的领取资格,并提报给街道保障中心进行核实。
2019年年底,全市203万各类领取社保待遇人员,通过大数据静默认证率达到了92.6%,2020年5月份,认证率由92.6%提升至93.9%。
社保局:自2019年1月份起,对少部分经大数据认证平台无法获取到信息的待遇领取人员,社保经办机构确认了三个月的警示期,分别由街道保障中心,通过短信、电话等方式,通知待遇领取人员,进行认证。
认证方法主要有三种,一种是通过“青岛人社”app进行人脸识别认证,第二种是到就近街道、社区现场认证,也可以通过“全国异地居住待遇资格认证系统”进行认证。如果您对社保缴费还有什么疑虑,可以扫描屏幕二维码,根据提示拨打不同区市的相关科室咨询电话,进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