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青岛蓝谷聚焦科技引领城建设攻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瞄准“卡脖子”技术,加快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最近,青岛蓝谷一家公司研发的新型高分子材料实现了批量生产,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降低了国内企业生产成本,长期困扰我国食品包装企业的技术难题由此得以破解。
近日,在青岛川青院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与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举行的产品研发测评会上,一款用于制作啤酒瓶盖内垫的高分子材料,顺利通过市场应用测试,填补了我国高端食品级液体软包装产品材料的空白。
小小的瓶盖垫片,由于与食品直接接触,所以对材料的要求极为严苛,既要做到又软又薄,又要能够有效阻断氧气,还要保证无毒无害。此前,我国用于制造高端食品瓶盖垫片的高分子材料长期依赖进口,2017年,在青岛蓝谷组织的校企对接会上,青啤集团有关人员向四川大学提出了技术需求。
经过三年科研攻关,四川大学青岛研究院攻克了技术难题,并在青岛蓝谷建成了产品中试线。然而,就在想把产品试验线升级为批量生产线时,研究院在哪里建厂的问题上卡了壳。
从研究院提出就地转化意愿,到协调多个部门推进项目落地,不到半年时间,青岛蓝谷管理局就帮助企业完成了生产线的选址、建设、安装和调试。去年年底,第一批供给青啤的测试产品顺利下线。今年,这款新产品将面向全国啤酒企业推广,市场前景广阔。
为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今年6月,青岛蓝谷还发起成立了青岛海洋科技创新联盟,内联科研机构,外联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搭建辐射全国的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平台,目前已征集、梳理可转化成果300多项。上半年,青岛蓝谷区域内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1.4亿元左右,较去年同期增长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