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关乎着每个人的成长,也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家庭,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在思考的问题。在青岛,提起素质教育,很多人都会首先想到青岛二中,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二中20多年来的教育改革领头人——校长孙先亮,来听听他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于自己的工作、对于教育、对于劳动的理解。
很快,孙先亮就找到了传承的破题之路,那就是让每个二中的学生都能具备创新的能力,因为这才是迎接未来最需要的素质。
在十五六年前,学校和家长普遍重升学率重分数的教育大环境下,孙先亮掌舵的二中提出素质教育,倡导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招来了不少的怀疑与非议。
大家对素质教育改革的不理解,孙先亮虽然倍感压力,但绝没有放弃。他咨询了相关专家,从2004年夏天开始,提出了“重点抓课堂质量”的要求,向课堂要效率,向课堂要分数,利用好了课堂的时间,才能给学生们腾出足够的课余时间,有机会、有条件、有资源去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创新能力。这一举措,第二年便看到了效果。
此后,二中的改革之路越走越顺,孙先亮努力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寻找一种平衡,既要保证升学率,又要为学生提供创新发展的平台。2014年,二中开启了互联网+教学的改革,并给学生们搭建了100多个社团,6门奥林匹克竞赛小组,将传统的分班模式改为以兴趣来划分的吸引力团队。
在二中,还有一个特别的传统,那就是每年五一前后为期一周的劳动主题活动。
现在,每年都有十多名学生从青岛二中考入北大清华,更有大批学生升入985、211高校。20年来,孙先亮带领的青岛二中已实现由素质教育向创新人才素质培养的跨越,学校连续五届获得青岛市教育体制改革创新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