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曾经在不同的岗位上尽职尽责,退休后依然为我们的城市默默做着奉献。今天起《今日》推出系列报道《最美退休干部》。今天要说的这位主人公,他没有当过老师,却传道、授业、解惑;他不在党政机关任职,却将党和政府的政策烂熟于心;他不要任何报酬,自愿架起党与群众的沟通桥梁,他就是青岛市宣讲团成员、市北区百姓宣讲团团长于春山。
这位正在为市北区宁夏路街道各社区党员们做宣讲的老人,就是退休干部于春山,今天他着重围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进行宣讲,近一个小时的时间里,于春山引经据典,用数据说话,以细节感人,宣讲极具感染力。
市北区宁夏路街道台湛路社区党委书记王平:“听他宣讲听了好多次,我感受最深的他就是把一个很深奥的道理,能通过一个非常简洁明了的方式表达出来,群众乐意接受,听得懂,好执行。给我们基层工作者,提供很多的思路上、政策上的帮助。”
市北区宁夏路街道宁夏路社区第一网格党支部书记毛竹花:“我觉得讲得非常全面、生动,他说的一些数据,他从1949年我们建国开始,人们的生活水平,到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做一个对比,不是光从大的GDP讲,他从一些生活小细节,一些小事,讲得很全面。”
今年65岁的于春山曾任政法干部,从1991年起就经常为群众义务宣讲政策法规,2013年退休后成为一名专职宣讲员,并当选为市北区百姓宣讲团团长,目前已累计宣讲1400场,被称为“宣讲台上的不老松”。
青岛市百姓宣讲团成员于春山:“因为在我办案当中发现有一些老百姓对党的政策、法律法规不了解,产生一些歧义,这样我就利用办案的机会到有些企业、学校、街道去给他们宣讲。首先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然后根据社区党委的需要,有时候讲维权内容,职工维权,有时候还讲青少年预防犯罪等等,凡是社区需要的,我能讲的,我都去做。”
为了提升宣讲效果,每次宣讲前于春山都要做充分的准备,每天拿出十多个小时读书看报做笔记,有时为了核对一个数据,要翻阅几十本文献资料,28年来已累计成120多万字的“春山书稿”。于春山常说,授人一碗水,自己需要有一桶水,所以,他不能停下学习的脚步。
于春山:“学习是我的第一需要,在我退休之后,2014年,我报考了中国政法大学,在职法学博士,读了两年半,毕业了。毕业之后我又报考了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今年1月份也毕业了。这两天又报考了青岛大学的应用心理学,准备再学心理学的知识。所以这样说吧,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于春山用自己28年的坚守和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实践了一名退休干部的赤诚。这条宣讲之路,他还会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