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有句老话:先有青岛港,后有青岛市。伴随着城市开埠成长起来的青岛港,在旧时代经历了与这座城市同样的凄风苦雨。新中国成立后,昔日的装卸码头迎来新生,这座中国北方最优质的良港,由此开启了走向世界级大港的辉煌历程。《壮丽七十年托起城市荣光》今天回望1968年,那一年中国第一座机械化煤炭装卸码头在青岛港建成投产。
青岛凭海而生,因港而兴,港口是这座城市发展最直接的推动者和见证者。1949年青岛解放,此时的青岛港虽然已有55年的历史,却依然只有6座码头,年吞吐量仅72万吨,装卸作业全靠工人的扛、抬、推、拉,没有一部机械化设施。
新中国成立后,青岛港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为进一步提高煤炭装卸效率,青岛港自力更生、土法上马,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对一号码头进行了第一次技术改造,建成一座坑道装煤输送线,有5条输送干线和18条支线,同过去相比,机械化水平有很大提高,减轻了码头工人的劳动强度。
1968年6月,青岛港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我国第一座机械化煤炭码头——七号码头正式竣工投产。煤炭装卸机械化系统由卸车堆垛部分和装船部分构成,整个工程共安装4台螺旋式卸车机、2条卸车小坑道输送线、2台码垛机、7条大坑道装船输送线、5台装船机、4台供料机、5台平舱机,可以同时卸两排煤车,实现卸煤、输煤、堆煤、供煤、装船配套成龙,机械化程度达到95%以上,装卸万吨煤船只需要2小时,最快达到65分钟,同过去人力、铁锨、杠棒、大筐相比,效率提高了上百倍,比使用流动机械时效率提高了三四倍。煤炭专用码头建成后,青岛港的年煤炭通过能力达到500万吨以上。
1971年,青岛港的煤炭码头模型出现在中国广州秋季贸易交易会上,作为新中国的建设成果向世界展示,青岛港的创举引起国内外的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