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输血”为“造血”,才能建立起长效的扶贫机制,确保脱贫后不返贫。在青岛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平度,因地制宜发展起来的农业产业,成为“造血”的主要“器官”,依托这些在田间地头的产业,平度不少贫困户、贫困村,在家门口摘掉了“贫困”帽子。
在平度市蓼兰镇的一个水果种植大棚里,农户们正在照料圣女果。这个大棚由当地的一个扶贫合作社——浩鑫源粮蔬专业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合作社优先承包贫困户的土地,在雇佣工人的时候,也优先考虑他们。
在离大棚不远的存储仓库,社员们正在将收购来的土豆搬运到恒温库中储存。这两个恒温库是合作社去年建起来的,极大方便了周边蔬菜商贩,租用率有了保证。恒温库的建设资金,就来自于蓼兰镇3个省定贫困村的扶贫资金。
有了稳定的集体收入,贫困村不仅还上了多年来欠下的债务,还进一步完善了民生保障工作。
有了产业支撑,就如同有了脱贫“造血”功能,贫困户、贫困村逐步实现了长效脱贫。目前,平度已经拥有28个扶贫农创体,总投资达59亿元,建设种养加产业链项目53个,惠及1000多户贫困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