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颜色描绘生活,用故事讲述发展,给你看一个多彩的青岛。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描写的农忙景象。一千多年过去了,金灿灿的阳光依旧照着大地,不过在地上承受太阳炙烤的,却不再是人的脊背,而是这些——
这里是位于即墨的华盛太阳能农庄,大棚上铺的都是用于收集太阳能的光伏板,大棚里面,则在发展着种植蔬菜水果的高效农业,新兴的光伏产业与传统农业就这样在青岛被嫁接到了一起,一个大棚带来了发电收入和农产品收入两笔钱。像光伏产业这样的新兴战略产业,是青岛正着重发展的未来产业,承载着青岛的希望。
光伏大棚还是脱贫致富的好帮手,给人带来“金色”的收入。当地贫困户齐素芹,靠着把土地流转给企业建设光伏大棚、自己再到大棚里打工,收入翻了几番,顺利实现脱贫。除了光伏大棚,青岛这几年还建设了不少特色农业产业园、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精准扶贫项目。
有了自主造血能力,脱贫当然不在话下,现在,青岛建档立卡的63887名贫困人口已经在2016年全部脱贫,到今年年底,所有省定贫困村、市定经济薄弱村也将全部摘帽。脱贫攻坚战役中,青岛还对口支援着山东菏泽、甘肃陇南、贵州安顺的精准扶贫工作,让更多贫困人口走上脱贫致富的“金光大道”。
其实,无论是光伏大棚,还是葡萄、蓝莓、樱桃等高效农业产业园,都是农业技术发展进步的成果,而在这份成果名单上,青岛又要再添一个名字。
这里是位于李沧区白坭地公园的海水稻临海试验田,我身旁就是中国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领衔研发的海水稻。这批海水稻经过选育之后,耐盐率有望提高到千分之六到千分之八。换个好理解的说法就是,这些水稻能够在盐碱地生长,而我国的盐碱地多达2亿亩,如果按照亩产250公斤来计算,每年可以多提供500亿公斤粮食,能够养活两亿人。贫瘠的盐碱地,现在也有了金灿灿的收成。
五年来,像海水稻这样依靠先进技术发展起来的现代农业,在青岛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青岛的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7%,比五年前提高5个百分点。
除了满地金黄的收获景象,“财富管理”这块“金字招牌”正在打造大容量金融“蓄水池”,源源不断“灌溉”青岛经济。
这里是青岛金家岭金融新区,也是青岛市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核心区和主阵地。截至2016年底,金家岭金融区累计落户金融机构及类金融企业530多家,是2011年底的4.3倍;实现金融业增加值83亿元,是2011年底的3.7倍。
现在,青岛市有233家各类金融机构,全市境内外上市企业数量达到了42家,全国资本市场的“青岛板块”基本形成。青岛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在2016年全国24个金改区综合评估中位列前茅,今年9月份公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青岛位列第47位,连续4次入榜。
说到这儿我们再看一下刚才所提到的,不管是青岛蓬勃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采用先进技术的现代高效农业,还是突飞猛进的金融业,它们都是在向技术更好、能耗更小、附加值更高的方向发展。金色串联起来的这三个行业,反映的其实是同一个现象——青岛经济结构含金量的提升。
五年来,青岛聚焦“转调创”、发力“蓝高新”,加快实施“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行动,打造青岛经济升级版。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9%,2016年达到10011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4.2%,达到1100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长9.4%、10.4%,达到43598元、17969元。
蓝色的海洋、绿色的生活、白色的科技、红色的旗帜、金色的希望,这一张张名片,是不是让您认识了不一样的青岛呢?铭记过去五年的砥砺奋进,蓬勃发展的闪光足迹,正深深印刻在岛城大地上,也印刻在每一个青岛人心中。征程又起,时不我待。未来五年,让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共同谱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青岛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