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米酒,不少人都认为是南方地区的特产,其实在莱西市店埠镇前张管寨村,至今仍保留着手工酿造米酒的老手艺。今天的《新春走基层》,我们就去探访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王家前寨米酒的制作过程,了解王家几代人对酿酒工艺的传承。
莱西店埠镇前张管寨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酿酒,不过要说手艺最好的,首推王文田。作为前张官寨村自制米酒的第五代传人,王文田从小就跟着祖父和父亲学习酿酒。
酒曲奇苦无比,王文田却早已习惯了这种味道,甚至期望它越苦越好。因为越苦的酒曲,酿出的酒越香。虽说世代酿酒,可王文田的儿子王章玉最初对这门手艺却并不感兴趣。
后来,王章玉慢慢改变了主意,王文田也趁热打铁,有空就手把手教给儿子酿酒工艺。
手工制酒产量低,忙活一天,最多只能酿出60斤米酒。外行人品的是酒香,酿酒人尝的却是辛苦。为了保证舌头的灵敏,王文田平时滴酒不沾。长年酿酒,他的脸上已被熏出一层酡红色。
为了不辜负爷爷的嘱托,王文田一直坚持到现在。酒卖不出去,他就跟妻子一个大集一个大集摆摊。一年四季,伏天轧曲,腊月做酒,从未停歇。凭着这份坚持,王家前寨米酒以其醇厚的口感闯出了名气,还被列为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习酿酒的过程中,王章玉也逐渐理解了父亲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