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降温很厉害,再加上几场秋雨,更是冷。也就在这两天,我们接到热线,说是有对母子俩住在在大学路一个自助银行里,他们有家吗,为什么要这样流浪呢?
按照市民的指点,记者在大学路和龙口路路口的自助银行里,找到这对母子。女子看上去三十来岁,既然家在错埠岭,她为什么会带着孩子流浪街头呢?此时记者发现,这对母子看上去有些眼熟。
原来,女子名叫于明,一年前,记者曾在五四广场附近见过她。当时,于明也带着孩子四处游荡。记者联系了家人后才得知,于明有智力残疾,孩子身体也有残疾,当时,她们在辽阳路上有一个住处。(回放结束)
如今,一年过去了,母子的境况看上去没什么改善。四岁的小男孩在银行地板上爬来爬去,也不会说话。
怕孩子在地上太凉,一位热心市民给于明拿来一床小被子,还有人给母子俩拿来包子和矿泉水。智力残疾的于明带着孩子,看上去着实让人心疼,今天,记者再一次联系了她的母亲陈女士。
电话里,于明的母亲也很无奈,自己能力有限,实在管不了女儿。那于明的丈夫、孩子的父亲又在哪里呢?于明没有电话号码,正当记者一筹莫展时,于明的母亲赶了过来。
对于母亲的到来,于明看上去有些漠然。陈女士说,女儿结婚之后,一家人在辽阳路的家里住了好多年,但因为种种原因,母女关系一直比较紧张。去年,于明索性带着孩子离家出走,对此,自己也没什么好办法。随后,根据陈女士提供的电话,记者联系了于明的丈夫。
于明的丈夫说,他和妻子是闪婚,婚后才知道,于明的智力有问题。这个家让他非常压抑,不久之后,自己就离开了。说起孩子的将来和父亲的责任,他始终保持沉默。可眼下的情况不是长久之计,记者联系了辽源路街道办事处,很快,于明的户口所在地,佳木斯路居委会卢主任带着楼长赶了过来。
卢主任说,于明和孩子都有低保和残疾人补贴,街道还给孩子安排了免费的康复治疗,按说情况不至于这么糟。可是,于明整天带着孩子四处溜达,他们也很无奈。记者奇怪的是,智力残疾的母亲,能够担负起监护孩子的责任吗?
此时,时间已经到了晚上七点,卢主任想把于明带回去暂时安置,可于明怎么也不同意。
外面秋意渐浓,拒绝帮助的于明,能去哪里呢?孩子的未来,又该何去何从?
每个人对都可以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外人不好说什么,只不过,对于流浪母亲身边的孩子来说,没有人告诉他,其实他也可以拥有稳定的生活,没有人教育他,未来可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才是真正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