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三十年 影像资料记录母子情深  16-10-01     视频长度: 0:11:21

您当前的位置 :青岛网络电视台 > 栏目 > 生活在线 正文
  
滚动

今年四月份,我们节目里持续关注了一份跨越30年的母子情,讲述了一对母子间最感人肺腑的真情实感,时至今日,这份感动依旧珍藏在很多观众的记忆里,也记录在我们的影像资料里,故事虽然一样,但每当重新翻阅,都会有不同的感动。

四月17号下午,母亲生日的第二天,杨建清从千里之外的老家江苏太仓,匆匆赶到了青岛。而此时,母亲李华云已经进了重症监护室。

望着病床上已经陷入昏迷的李华云,杨建清一遍遍的喊着那个叫了三十年的称呼,妈妈。三十年的牵肠挂肚,三十年的苦甜夹杂,仿佛都浓缩在这一声称呼之中。谁都不会想到,这其实是一对没有任何血缘的母子,他们的缘分,开始于老山前线一段战火纷飞的日子。那时,二十出头的杨建清负责收发全连的信件,1985年的一天,他收到了一份特殊的来信。

杜兴山是杨建清的战友,收到这封信时,他已经不幸牺牲。此时,消息还没有传回家中。日夜牵挂儿子的母亲,给战场上寄去了一封家书,母子连心,她似乎感觉到了儿子的异常,信中的最后一句话,深深震动了杨建清。

为了这位异乡苦苦等待的母亲,也为了替战友完成没有来得及完成的事情。思索再三,杨建清拿起了笔,给李华云寄去了回信。

直到现在,女儿回想起母亲接到信时的悲恸和震惊,那一幕依然历历在目。信那头的陌生年轻人,给了刚刚经历丧子之痛的母亲难以言说的慰藉。如今,病床上的李华云已经无法再开口,记者找到了二十年前一段视频资料。

接下来的日子,他们一直没有停止通信,一封封包含深情与问候的书信,让他们把彼此认定为自己的家人。对于杨建清来说,这份来自远方的鼓励,成了那段残酷岁月中,最温暖的依赖和支撑。1986年,杨建清从前线返乡,第一件事情,就去山东招远看看这位特殊的妈妈。

女儿说,此后的很多年里,每当回忆起他们第一次相见的情景,母亲便会情不自禁的激动起来。此后隔上一两年,杨建清都会来见上老人一次。每次,李华云都是早早的等在村头,逢人便说,我太仓的儿子来看我了。

这是一段拍摄于1996年的画面,杨建清第一次带着妻子女儿回山东见母亲。年过半百的李云华抱着第一次见面的孙女,怎么也不愿撒手。在儿子兴山的坟前,李华云哭了,这是儿子杜兴山牺牲的第十一个年头,也是杨建清成为“大儿子”的第十年。在每个人的心里,他们已经血脉相融,是真正的一家人。

病房外的杨建清彻夜难眠,三十年的点点滴滴像电影一样,在他的眼前一遍遍的回闪,相见时的欣喜,分离后的不舍,而30年后的这次见面,杨建清心里明白,这很可能是母子间最后一次相聚了。

医生的话,浇灭了一家人最后的希望。为了给老人准备后事,这两天来,杨建清第一次回了趟家。房间里,母子那些年的书信被李华云细心的装订成册,自己给老人买的衣服,还整齐的挂在衣柜里。妹妹告诉哥哥,这些,都是母亲最珍爱的东西。哥哥不在的日子里,母亲常常摩挲着它们,一遍遍的念叨着对远方儿子的思念。怕杨建清太忙,这些,她从不会主动对儿子提起。

没有人能替代老人的兴山,也不会有人能替代老人的建清,杨建清和母亲的离别,也许是兴山和母亲的重逢。


【视频未经版权方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