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尘基金阳光少年行,将近一周的时间里,从四川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到云南的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生活在线记者见证了微尘基金把一份份来自岛城人的关爱,送到了孩子们身边,那里的一山、一水、孩子每一次真诚的呼唤和纯真的笑脸,也无时无刻不在撼动着记者的心。走出大山、走出贫困、走向明天,是我们,和山区孩子共同的心愿。
对于生活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龙县乐安乡的人们来说,每天清晨,从罗安小学教室里传出的青涩朗读声,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海拔三千多米的大山深处,这一间寄宿制学校,接纳了周边八九个乡村的100多名学生,从前年开始,这里也被列为了青岛微尘基金的阳光少年项目。
第一次见到摄像机,孩子们兴奋的忘记了腼腆,在镜头前各种搞怪。校长说,今天是孩子们每两周一次放假的日子,可即便是这一段回家路,走的也很不容易。距离学校最远的桑朗村,大约有20公里的路程,二年级的白马罗桑,每一次回家都要走上整整半天。10岁的孩子,到家的时候,已经累得不愿多说话了。
白马桑罗有两个姐姐,除了已经嫁人的大姐之外,小罗桑平日里就跟着奶奶、妈妈还有二姐生活。知道弟弟今天放假回家,大姐早早就赶回来,和弟弟见一面。但一家人却没能小团圆,因为二姐,一早就出门挖虫草去了,几年前,小罗桑父亲的去世,让家里失去了顶梁柱,也让这屋里的每一个女人都开始分担父亲留下的责任和劳动。
这些年来,家里的生活,除了政府每年补助的2000块钱,就靠母亲和姐姐们上山挖虫草换点收入,白马桑罗大姐出嫁之后,家里少了一个人吃饭,但也少了一个人干活,眼看19岁的大女儿有了自己的孩子,阿德妈妈却没有帮帮她们的能力。
生活的艰辛,命运的苦难,在阿德妈妈嘴里说出来的时候,却是云淡风轻,19岁的大女儿已经嫁人,15岁的二女儿也已经自立,最难熬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如今就盼着眼前10岁的小儿子白马罗桑快快长大,能够帮着顶起这个家了。对于生活在大山深处的藏区孩子来说,读书改变命运,还只是一个梦,即便老师和乡里天天做工作,但接受完义务教育之后,女孩出嫁,男孩打工或务农,是基本出路,在这一点上,两代人之间,有些分歧。尤其白马桑罗的大姐夫。
前些年外出打工的经历,让桑罗的大姐夫一直向外大山外面的世界,相比传统藏区父母的观念,他更希望让他的孩子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而他知道,读书,获得更多的知识,是必经之路。
两代人之间的观念碰撞,让第一次走进藏区家庭的我们想要表达什么,却又不知道如何表达。
白马罗桑一家,只是藏区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的缩影,在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的大山深处,很少有人能走出去,了解外面的世界,但艰难的日子里,他们依然渴望改变,期待更好的明天,青岛微尘的到来,不光是带去了问候,更带去了一种可能性,让山里的居民,多了一个触碰外面世界的窗口:或许终有一天,像白马桑罗一样的孩子,不仅可以选择留在藏区,和祖辈一样为家乡的发展尽力,同样,也有能力选择,出现在我们当中,出现在需要帮助的人面前。
藏区孩子们的梦想和未来同样也是我们的梦想,希望他们能在爱心的助力和陪伴下,健康快乐成长,也希望有朝一日,他们能插上理想的翅膀,展翅飞翔在更加广阔的天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