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有市民给我们打电话,说中山公园门口有一名女性在带着孩子乞讨,一两个月了,孩子在太阳底下晒的乌黑,看着就让人心疼,这是真的吗,记者赶紧去看看。
春意盎然,公园里花团锦簇风光正好、踏青赏花的游人熙熙攘攘。然而,正门口有一个瘦小的身影,显得与周遭的环境格格不入。
记者上前一看,发现跪着的不是个孩子,而是一个成年人。
头戴帽子,身着冬装。女子跪在硬床板上,床板上还铺着一条薄薄的毛巾被。在她身旁,放着一个爱心捐款箱和一台小音箱,捐款箱上的苹果早已腐烂。女子语言表达困难,只能用简单的几个字表示意思,动作也很不协调。她是谁,从哪来,又为什么会在公园里乞讨呢?
说话的女子,自称是乞讨女的亲姐姐。她说自己叫类延琴,妹妹叫类艳群。虽然妹妹身材矮小,但今年已经33岁了,小时候,因为高烧打针不幸成了脑瘫。两个月前,她带着妹妹从老家吉林省临江市桦树镇西大川村来到青岛。
附近居民说,从早到晚,妹妹就像这样坐在中山公园门口乞讨,偶尔有好心人经过,会往纸箱里投点钱,或是留下点吃的。而姐姐呢,就在马路对面卖小玩具。类延琴承认,自己一没执照,二没摊位,经常被城管人员驱赶,妹妹跟着自己确实也很吃苦。听了姐姐的叙述,周遭的市民都很纳闷,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千里迢迢的背井离乡呢?
类延琴说的是真的吗?他们真的是亲姐妹吗?几经辗转,记者联系上吉林省临江市桦树镇西大川村村委的工作人员。西大川村村委工作人员证实了姐妹俩的身份。那么,类延琴的父母现在是什么情况?他们知道女儿的现状吗?记者给类延琴姐妹俩的母亲拨去了电话。
电话里,姐妹俩的母亲虽然并不知道女儿的现状,但是对女儿也是牵肠挂肚。老两口靠低保生活,一直照顾着小女儿。小女儿是残疾人,原来每个季度有300元的补贴,可是今年补贴不知为何一直没发,年后自己病了,小女儿完全没有自理能力,大女儿这才决定独力承担起照顾妹妹的责任。但很显然,为了生存,姐姐不得不一边照顾生意,一边看顾妹妹。
一个女人,带着脑瘫生活不能自理、行动不便的妹妹,从吉林来青岛讨生活,确实不易。但是姐妹俩是遇到了什么,要流落街头,靠乞讨为生呢?
类延琴几年前结束了一段失败的婚姻,离婚后丈夫又成立了家庭,13岁的女儿只能自己一个人拉扯。今年母亲病了,她决定担起以后照顾妹妹的重任,所以现在妹妹、女儿的生活开支,一分一毛都得她来挣。没办法,只能狠狠心,把女儿送到寄宿学校,而自己带着妹妹出来,一边打工,一边看病。
起初,类延琴带着妹妹辗转北京、青岛的几家大医院,可是妹妹病情一直不见起色,类延琴的积蓄花光了,只能先打工挣钱。
几份工作,都是因为没法照顾妹妹,没干下来。后来姐姐来中山公园门口卖小商品,有人开始往妹妹的脚边放钱,迫于生计,不知怎么的就走上了乞讨这条路。说到伤心处,姐妹俩都落泪了,姐姐说妹妹有抽风的毛病,怕风,下午三点多,记者陪着姐妹俩一起回了家。
一路上,搬轮椅、抱类艳群,姐姐的艰辛记者看在眼里,两个月来,瘦小的类延琴每天都是这么独自咬牙挺过来的。姐妹俩住在四方路的一处出租房里,小院路面坑坑洼洼,路过的两个小伙子见状,赶紧一前一后来帮忙。类延琴说,在青岛的这段日子里,路上经常能遇到这样的热心人,大伙帮助的一点一滴她们都记在心里。
类延琴和同乡合租了两间小屋,妹妹单独住一间,她和同乡住一间。小屋很简陋,姐姐说,每月房租200元,自己勉强可以承受。这样也算是有了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家。类延琴说,家里这些锅碗瓢盆大多数都是房东给的,唯独一样厨具,是她特意为了妹妹买的。从早到晚,妹妹的吃喝拉撒,全部都是类延琴亲力亲为。姐姐给她擦洗的时候,类艳群脸上的快乐和满足,看的记者心里暖暖的,其实她也明白,姐姐带着自己,生活有多艰难。采访过程中,类艳群曾经几度大哭。
姐妹俩一天天风餐露宿、日晒雨淋,只是为了能够生存下去,但是这样真的能让姐妹俩过上好日子吗?类延琴说自己也知道,现在这么饥一顿饱一顿的,不是长久之计,可除此之外,又能怎样呢?
以类延琴现在的情况,置办自己谋生的家当、办理相关手续有些困难,如果能有好心人帮忙提供一个既能发挥她手艺,赖以维生,又能照料到妹妹的营生,或许是眼下最好的选择了。
可能你我都曾路过中山公园的这对姐妹,但是没想到,他们背后竟然有着这样的辛酸,当妹妹说出或者说叫出那句姐姐不容易的时候,我也是浑身起鸡皮疙瘩,姐姐不容易,而妹妹懂姐姐。
那么,我们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帮帮这对儿姐妹,让妹妹能不再受着风吹日晒,用这种方式过活,同样如果姐姐能有一份工作,她和她的家庭,才算是有了实实在在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