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观众可能见到过,在福州南路附近的一个角落,常年摆放着一些衣服,乍一看还以为是卖服装的,但是并没有人在现场,而且还注明了:赠送。到底是谁发起的的呢?
在宁夏路、福州南路路口的高架桥下,小公园的背后,有一处小小的角落。叠的整整齐齐的衣服,帽子、运动鞋,甚至还有一些小玩具,生活用品,摊位不小,却没有人看守,旁边的纸箱子上写明了两个字:赠送。这个看上去有些奇怪的爱心角落,是谁发起的呢?初衷又是什么呢?
“我觉得这样比较好吧,爱心墙有些人比较要脸面,弄得大张旗鼓的过去拿,人家也不好意思。总的给人家留点脸面。”记者正在四处寻找,碰巧,住在附近的于女士正拿着衣服过来,想把家里闲置的东西,提供给更需要的人。
于女士:“在这里无意中发现了。一开始感觉很奇怪,什么东西。见过有人来放,没见过来拿的。但是每次过来都有变化。我看见一个大爷,在这里弄。大爷选的这个地方不错。”
于女士家住福州南路,家里大扫除时收拾出三大包旧衣服,正好在这儿能派上用场。于女士说,这个自发的爱心角落也是她偶然间发现的,发起者是一位老人,而且已经坚持了不少日子。这一点,附近的居民都了解。
王女士每天都会在附近遛狗,一点一滴见证着这处角落的变化。有人送来衣物,有人取走使用。大家从未碰面,却又有一种说不出的默契。王女士:“有些好衣服都挑走了,还有些名牌。阿迪达斯。打工的下了班,穿着棉大衣过来取。”
看来这个爱心中转站,确实帮助了不少人。记者对这位热心的发起人,也有了更多的好奇。附近居民说,老人通常一早会过来收拾衣服,记者决定在小摊旁等待。第二天上午八点多,热心的老人终于出现了。
老人说,自己70多岁了,退休多年,平日里没啥可忙的,收拾出这么一个爱心中转站,就是举手之劳的事儿。
老人很直率,说话也实在。交谈中,记者发现大爷的身上穿着一件旧夹克,肩头出已经磨破了一大块,说实话,还不如整理出来的这些衣服新。
一个小小的角落,解决了一个大问题,家里的旧衣服有了出路,有需要的也有了衣服的来源。现在几乎每家每户都会面临旧衣物的处理问题,除了捐赠,只能当垃圾扔掉。这位大爷的这个创意,不能不让人点赞。但是大爷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交流过程中,老人也说出了自己的一些无奈。
老人说,去年城管工作人员曾经收走过一次衣服,原因是影响了街面环境。记者看到,在纸箱上确实有一个城管人员收走衣服的留言,这处爱心中转站,真的违规了吗?记者联系上辖区的八大湖街道城管科。
工作人员说,随意摆放东西确实是不允许的,但考虑到事情的特殊性,只要摊面不是太杂乱,他们都能理解。其实,对于这样一处爱心中转站,大家在点赞的同时,还有一些顾虑。
桥下毕竟是在室外,光指着老人一个人的管理明显力不从心。那么,有没有更规范的部门,可以代管这一部分的工作,让好事办的更妥当、温暖传递给真正需要的人呢?
在市北区嘉定路68号,有一面特殊的“友善之墙”,上面挂满了爱心人捐赠的衣服,墙上标注着:如果你需要,带走它,分外温馨。
友善之墙,是一个月之前由市北区创益工厂工作人员王蕾发起,运行一个月的时间,小有成果。
友善之墙借鉴了国外的一些做法,更像是爱心中转站的升级版。日常运作上,创益工厂的工作人员,承担了友善之墙的维护管理工作。
除了这种自助形式的衣物捐赠,另一种旧衣物回收的形式,眼下正在逐渐铺开。一种名叫旧物回收箱的装置,正在市南区一些小区进行安装。
居民家庭闲置的旧衣服,通过旧衣回收箱再次集中,而后会根据公益部门提供救助名单分别派送,让闲置物资发挥更大的功效。
根据大家的需要,量体裁衣,而后把救助结果在网站上公示,尽量做到公平合理。笑姐公益团队工作人员说,这也是他们能做到的极致了,毕竟一个公益组织势单力薄,旧衣回收利用工作的后续管理以及规范,任重而道远。
我们平常一个人、一个家就单说这换下来的旧衣服数量就不少,而那么多中等收入以上的家庭,他替换的旧物品更多,所以说我们旧物的体量是非常大的。扔了可惜,不处理又占地,怎么把这个东西变废为宝?以前可能大的穿完给小的,或者给家人。但是手段有点原始。现在,有没有突破口?比如利用网络和快递,把这些旧物来处理好呢?比如买家秀,把他变成捐者秀?
当然有政府部门牵头更好,但是我们也不可能所有事情都依靠政府部门。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很多公益组织的成功案例,比如我们这些组织得专业,得有一套完善的运行机制、支撑体系、捐赠机制、监管机制、而且要做到信息透明。把这些都做好了,也许它更能吸引人。还是那句话,在这个领域,我们可能确实还有相当大的进步空间。
不管是自发的爱心中转站还是爱心墙,还是旧衣回收箱,不能说孰优孰劣,也很难说到底哪种更能让更多的人受益,但是按照社会分工,专业的事情还得需要专业的人来做可能更好一些,毕竟有人管理就会规范一些。再从大的范围来看,如果真的有这样的一个部门,专门牵头旧衣服的回收利用。就像笑姐所说的那样,部门牵头形成一条龙的服务,这样才能物尽其用,更多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