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上班这几天,我这微博、微信上都被一件“分手”的“大事儿”给刷爆了,说一位小康家庭的上海女生,过年期间跟江西男友回农村过年,交通不方便、一路颠簸,忍了,哪成想,见到第一顿饭之后,女孩动摇了,想分手了,并立即回到了上海。农村出身的“凤凰男”和长在城市的“孔雀女”之间的故事,我们见得太多了,影视剧作品也有很多,世界观和人生观存在差异,再加上生活习惯不同,婚后有幸福的,也有不幸福的,这种组合的好与坏只能说是冷暖自知,外人也大多是看看热闹。这回这热闹比较大,因为今年的春节也不太一样,小长假过后第一天就是情人节,这一次的感情纠葛格外引人注目,上海姑娘吃一顿饭就分手的事迹,被网友们疯狂转发,说什么的都有昂,有抨击她嫌贫爱富的,有骂她没有教养的,说这是在公然歧视农民,上海女孩又怎么了,往上数三代,谁家不是泥腿子出身呢?当然,更多的女性选择支持、声援这个女孩:门当户对太重要了,这多亏是发现的早,真成家那还麻烦了。
有人给做了一下统计,竟然有上亿条评论指责小姑娘“没有教养”“歧视农民”,这个姑娘俨然也成了“春节头号炮灰”,至于她有没有分手成功,似乎已经没人关心了。你说至于不至于,因为家境悬殊谈恋爱、分手了,怎么就上升到歧视的层面了?很快,这个“嫌贫爱富”的典型扩大到了整个上海女生,变成了外地人和上海人PK的“传统套路”。现在大家冷静下来想一想,跟哪儿的人有什么必然联系?这样不登对的爱情不仅上海有,我相信北京会有,广州会有,甚至包括我们青岛也会有。很现实的问题,因为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城外的年轻人来到城市里打拼,他们怀揣着激情和梦想,在工作中产生了交集,相遇了,可能因为共同的价值观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选择在一起了,这是很自然的人类的感情。但这份感情是否能修成正果,不仅是“情不知何起、一往而深”那么简单,需要很多的打磨和历练,生活的琐碎是一方面,家庭也是一方面,任何一方面出现了问题,都有可能无疾而终,并不是谁的错,只能说不合适。现在人家去了一趟老家,发现不合适了,怎么的,还不能分个手了?
网上很多人叫嚣,这个小姑娘看不起农民,没有教养一类的,我敢说,如果这些叫嚣的人自己有女儿,当他嫁女儿的时候同样不会心甘情愿地把孩子嫁到贫苦的农村。没错,我说的就是贫苦两个字。这两天人民日报也一直在微博上刷一篇文章,说中国的农村想说爱你不容易,这也是上海女孩儿吃了第一顿饭就要分手的原因,因为很多文艺上的创作,我们把中国广袤的农村想象的太美好了,包括我现在也一样,把农村想象成乡村,到处是田园牧歌式的闲适和放松,但事实上,这样的地方有吗?有,可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可能就是上海女孩子看到的这样子,交通不便、卫生条件差,甚至还不如她看到的样子。一个涉事不深、娇生惯养的女孩子,想象着自己过年去一个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结果眼前却满是破败,凋零,凄苦,她突然发现了和男友之间的裂痕和差距,一顿饭就要情断了,看似绝情,但细想下来,又情有可原。可惜的是,没有人细想这些,脑袋一热就都奔着姑娘来了,就因为一条微博,小姑娘的头上被扣上无数顶帽子,面对大片的语言暴力,根本没有还口的机会,那些口诛笔伐的人,又是何其残忍呢!
说到这儿,我突然想到了网上的四大名句,说人生其实很简单,不外关乎就是:不行就分,喜欢就买,多喝点水,重启试试。这些话说得容易,真轮到别人“不行就分”的时候,怎么就那么多人站出来指手画脚呢?其实大家都明白,问题还是出在城乡差距上,爱情应该是包容,物质上的差距,不应该是两个人分手的理由,可在现实生活中,物质,尤其是城乡差距,一直是婚姻和爱情的拦路虎,那么现在大家是不是能理解为什么总有些人对地域问题如此敏感了:上海,是中国最发达的地方之一,而男方的老家江西,不富裕,这种差异不光当事人,在很多外人看来都没法调和,今天这个小姑娘逃避了,其它的“孔雀女”也有可能逃避,难道农村青年就没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吗?这种潜移默化的负面效应,或许才是最让人觉得可怕的!
个人问题成为社会话题,是因为承载了太多不该承载的东西。世俗生活中,我们多多少少都会有这样一个习惯,谈到谁和谁在一起,总会往长相啊、工作啊、家庭等方面去分析、去匹配,其实根本就没那么复杂,看对眼了,你情我愿的,别人有什么资格嚼舌头呢?同样的道理,分手了也是私事,把对社会的不满、不解、不忿,发泄到一个上海小姑娘身上,到底谁不道德?谁不想当上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的巅峰啊,可你得有那个本事吧。还是那句话,点背不能怨社会,与其自怨自艾,不如踏踏实实地过自己的,爱情版本那么多,可别指着人家的生活来拯救自己的不幸,那可真就太可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