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的节目当中,我们带大家走进了西藏日喀则市桑珠孜区,那里是青岛对口援建的城市,第七批党政援藏干部和第16批技术援藏干部目前正在当地开展援建工作。根据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精神,青岛的援藏工作,主要围绕改善民生、加大投入、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来展开。在众多的民生项目当中,改善当地医疗卫生条件,确保藏区民众身体健康,无疑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受当地百姓欢迎的。
躺在病床上的老人名叫拉巴扎西,主要靠放牧为生。前一天,他的牛群走失了,老人着急寻找,导致心脏病突然作,晕倒在地。家人发现老人的情况后,赶紧把他送到了桑珠孜区卫生服务中心。经过医务人员的及时抢救,老人最终转危为安。
据当地医生介绍,过去他们这医院的医疗设备落后,诊疗水平相对较低,像拉巴扎西老人这样的心脑血管病患者,有些医院甚至都不能确诊,更别提康复治疗了。在青岛的援建下,今年五月,崭新的桑珠孜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式启用。中心有三层楼高,增加了多普勒彩超、进口腹腔镜等全新的医疗技术设备,住院部不仅病床从原来的55张增加到了120张,还新增了远程会诊中心,当地卫生服务中心可以和全国的150多家医疗单位互联互通。
去年青岛的一些社区卫生中心,已经实现了心脏疾病的远程会诊。而在西藏日喀则桑珠孜区,远程会诊中心还是头一个。过去高原的群众得了重病,必须得转移到成都才能进行治疗,而有了这个远程会诊中心后,足不出户就能确定病因,并且有全国的专家来提供治疗方案,确实方便了很多。而说起这个远程会诊中心,就不得不提到一个援藏干部——曲新刚,他原来是城阳区卫生监督所的副所长,目前在日喀则桑珠孜区卫生局、卫生服务中心分管卫生防疫工作,正是在他的牵线搭桥之下,远程会诊中心才最终落户桑珠孜区。
这一天,曲新刚来到了甲措雄乡。这里是桑珠孜区人口最多的一个乡,常住人口有1.3万人。原来的乡卫生院只有200多平方米,总共7间房,根本无法满足群众看病就医的需求。青岛第七批援藏干部来到这里后,将建设甲措雄乡标准化卫生院列为援藏的重点项目之一。曲新刚时不时就来这里,关注一下项目的进度。曲新刚说,未来这个乡卫生院也要和桑珠孜区的卫生服务中心联网,实现医疗资源共享。
曲新刚是2013年来到西藏日喀则的。在下乡走访期间,看到当地的医疗卫生状况让他很意外。来桑珠孜区不到半年,曲新刚对乡下的卫生情况有了全面的了解,就在他准备为这里做点什么的时候,却又不得不回到青岛。治病期间,曲新刚一心惦记高原的情况,病情稍有好转,他就回到了日喀则。自己生病那段期间,曲新刚更深刻的体会到日喀则和内地医疗水平之间的差距。他决心要让这个差距变得小一些。一次去拉萨出差的机会,让曲新刚愿望实现了。曲新刚把这个消息带回了援藏干部组,随后向山东省卫计委寻求帮助,省卫计委最终投资80多万元,在桑珠孜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了当地首家县级医院远程会诊中心。
除了改善当地的医疗条件,曲新刚还自己筹钱,帮助困难户就医。在他看来,援藏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让这些藏族同胞,都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在桑珠孜区,除了医疗条件外,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也无法和内地相比。桑珠孜区幅员辽阔、学生居住分散、上学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带来的安全隐患也非常多。为了保障孩子们上学路上的安全,青岛市第七批援藏干部组与校车公司沟通,在2014年年底投资120万元,为所有寄宿制学校提供了校车服务,解决了近七千名学生的接送问题。在社会保障方面,新建的桑珠孜区社会福利院,解决了全区孤寡老人的养老问题。而国家的援藏政策,不仅是改善当地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当地百姓富起来。
西藏属于高寒地区,老百姓多以放牧为生,农作物也是以青稞为主。以前在日喀则的街道上,除了格桑花以外,很少能见到其它的花草,而现在包括北方甚至南方的一些鲜花,在这里都能看到,而这主要得益于青岛在当地实施的现代高原特色农业项目。他们在日喀则建立了农业示范园,不仅带来了新的作物种类,还给当地藏民带来了新技术。
园区建成才一年多,已经拥有5座现代化温室和21座日光温室,生产各类蔬菜花卉苗木80多万株,培育出适应高原气候的玫瑰、耐冬。在当地免费开展技术培训班,152名农牧民已经从中获益。
负责人告诉记者,这里的花卉,价格比内地高出两倍,不仅能提高农牧民收入,也丰富了高原的蔬菜花卉市场。未来整个园区还将打造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基地、园艺实用人才培训基地、精品花卉苗木繁育基地,打造桑珠孜区“农民知识化、技术科学化、产业多元化、产销一体化”的现代高原特色农业。
西藏作为青藏高原的“一片净土”,国家对当地的环境保护工作十分重视,发展传统工业是不现实的。在日喀则市的北部,有一个日喀则工业园,这个园区是由青岛第六批援藏干部组2011年5月规划建设的,总占地面积5平方公里,规划有新能源新材料、民族特色产业、藏医药产业和综合服务配套四个功能区。第七批援藏干部组来到这里后,又投入了1000多万元,引进了一批新能源企业,其中的太阳能光伏电站已经开始投入使用。
为了保护生态,在西藏几乎不用火电发电,主要的电力供应,是靠川电入藏。在当地还有一些小型的电网,也多数是靠水力发电。也正是这个原因,每到冬季,当地居民家里常常会遇到停电。火力发电污染环境,水力发电又受到制约,而在日喀则,一种洁净的能源却并没有得到充分地开发的运用,那就是太阳能。光伏发电充分利用了雪域高原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不仅改变了老百姓的生活用电,而且电力资源已经并入国家电网,向四川等省份输送。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批接着一批干”,青岛援建日喀则20多年来,一批批援藏干部传递着一根无形的接力棒,为改变桑珠孜区的面貌他们一直在奔跑,努力,付出着。截止到2014年,全区地方生产总值从1994年的7574万元增长到51.9亿,农牧民的人均纯收入从1994年的827元增长到9010元。
桑珠孜区的发展变化,离不开地方政府和民众的努力,同时也离不开援藏干部的付出。青岛援藏21年,在桑珠孜区的实际工作中,带动和影响了当地的干部群众;他们秉承“老西藏精神”,牢记“进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的宗旨,用行动诠释了“藏汉一家亲”的民族团结精神,也让当地百姓看到了日喀则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