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9月1号,是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的纪念日,而今年也是青岛对口支援西藏日喀则市桑珠孜区的第21个年头。从零海拔的黄海之滨,到3800米的雪域高原,20多年来,青岛共派出了7批53名党政援藏干部,和16批93名技术干部来到日喀则,为西藏的发展奉献着他们的汗水和智慧,也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前一段时间,我们深度的记者前往日喀则地区,记录了青岛援藏干部工作、生活的情况,和20多年来日喀则市的种种变化。今天的节目,我们就先从4月25号,发生在尼泊尔的8.1级地震说起。
4月25号,尼泊尔博克拉发生8.1级地震,震后一个月内4级以上的余震达到了265次。截止到6月11日,地震至少造成8786人死亡,尼泊尔周边的印度、孟加拉国、不丹等国家受地震影响也出现了人员伤亡。而在我国西藏,靠近尼泊尔边境的日喀则市樟木乡,也受到尼泊尔地震的严重影响。桥梁断裂、房屋倒塌、道路被封,群众受困。
地震发生时,准备启程前往日喀则报到的第16批技术援藏干部郭永彬,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援藏工作竟然是从雪域高原上参与抗震救灾开始的。这是郭永彬第一次来到雪域高原。对于刚进藏的人来说,应该先休息两三天,避免剧烈运动,以缓解适应刚进入高原所带来的生理上的种种不适。可由于任务紧急,郭永彬根本没有适应的时间。这片安置区原本是一千多亩的沙石荒地,是桑珠孜区待建的工业园区。地震发生后,这里被临时设为安置区,安置受灾的群众。抵达安置区后,大家首先要做的就是搭建帐篷。
在安置区,青岛的13个援藏干部全部到场,在桑珠孜区区委书记,青岛市第七批援藏干部组领队王波的带领下,大家一夜未眠,30号一大早,安置区迎来了樟木的受灾群众。17岁的次多家就在樟木。地震发生后,她家里的房屋被毁,次多和父母来到了安置区。很快民政部门就送来了各类生活用品,甚至还有电视和冰箱,居民们一日三餐和外出乘车全部免费。由于安置及时,次多的学习并没受影响,今年她考上了南京大学。
像次多家一样,地震发生后,樟木乡500户2000多名受灾群众都得到了妥善安置。地震发生时,当地很多商户都来不及转移店中的财物,震后援藏干部们制定了具体方案,从倒塌的房屋中抢救转移出了不少受灾群众的财物。
从4月27日上了高原,到现在郭永彬已经在日喀则生活工作快半年了,但他似乎还没有完全适应高原的气候。每当话说多了,或者运动幅度稍微大一些,就会气喘吁吁。几乎每一个援藏干部都和郭永彬一样,要经历这种“高原反应”的折磨。而这种这折磨是生活在内地的人们体会不到的。
郭永彬告诉记者,日喀则海拔高,平时空气中的含氧量只有青岛的40%左右,即便是在氧气充足的夏季,氧气含量也只有青岛的50%—60%,如果长期生活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轻则身体不适影响工作,严重的话还可能会引起心脏疾病。在援藏干部的宿舍里,记者还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在每一面墙根下,放着一排装满水的矿泉水瓶。刚到日喀则时,郭永彬几乎每天都会流鼻血,嘴唇干裂也十分严重。这种自创的“加湿器”,别看简陋,却挺管用!
来到高原后,郭永彬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三本厚厚的日记本,记录了他在西藏的日常工作,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这次进藏工作,是郭永彬主动请缨的,他的决定得到了家人,尤其是妻子的理解和支持。郭永彬的女儿刚刚上一年级,郭永彬进藏后,照顾老人,教育孩子的重担全都落在了妻子一个人的肩上。其实每一个援藏干部的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而日喀则桑珠孜区,也因为这些援藏干部的到来,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改变。
日喀则,位于我国西南边陲,面积18.2万平方公里,比整个山东省还要大。2014年国务院撤区建市,政府驻地就在桑珠孜区。作为西藏的第二大城市,日喀则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后藏曾经的政教中心,也是历代班禅的驻锡之地。在它的境内,有号称“世界屋脊”的珠穆朗玛峰,和美丽的自然风光。独具特色的后藏生活,让日喀则有“太阳之城”、“最如意美好的庄园”等美称。
日喀则的自然风光,确实很美,美得令人窒息,也是很多人向往的地方。经过多年的支援建设,当地百姓的生活,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江当乡郭加村,距离日喀则市中心20公里左右,这里居住着将近300位藏民,他们原来生活在珠峰脚下的边境线附近,那里自然资源匮乏、生活条件恶劣,人均收入只有740多元,是全乡最贫困的一个村子。但现在,不管是村民的居住环境还是生活水平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记者在村支部书记旺珍的陪同下走进了郭加村。一进村,就听到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只见一些青年男子正忙着粉刷围墙。格桑今年38岁,他的新家一个月前刚完工。这是一栋带院的两层小楼,楼下养牛羊,楼上客厅餐厅卧室一应俱全,墙上画着鲜艳的图案,柱子上还绑上了象征吉祥的哈达。盖新房,住新家,这是格桑一家10多年来最大的期盼。不仅房子大了,宽敞明亮了,而且还配上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电,这些格桑家没花一分钱,都是青岛捐赠的。从2014年起,在青岛第七批援藏干部的推动下,先后筹集投入资金3000万元,帮当地村民改善居住环境。如今的郭加村早已旧貌换新颜,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的整村推进。
从前的桑珠孜区,狭小的城区中,到处是铁皮屋顶的土坯房,没有红绿灯,也没有公园和厕所;而现在的桑珠孜区,和中国大多数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一样,楼房林立,街道宽敞整洁,新火车站和配套商务区也初具规模。从古老的庄园,到现代感十足的历史文化名城,这座高原城市正在向世人展示着它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