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岛城又到了旅游旺季,外地游客来青岛肯定都会到栈桥去逛逛,可是最近我们连续接到热线反映,栈桥上来了不少乞讨人员,老弱妇孺一个不落,乞讨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门。
7月10号上午11点,记者来到栈桥附近,一个衣衫褴褛的老汉举着一个塑料杯迎面走来。
对于提问,老人一概不作回复,只是一直举着杯子乞讨,收到钱后就会快速转身离开。记者继续向栈桥走去,大喇叭里传出的歌声越来越近。
走近一看,一个身体有些残疾的男子斜靠在轮椅上,对着麦克风动情地唱着《水手》,音响设备摆在路中央,旁边放着一个收钱箱,路过的不少游客都掏出钱币投了进去。
简单说了几句后,这名男子便不再作答,继续盯着歌词又唱了起来。记者继续往回澜阁方向走,没几步又看到一名手脚都有残疾的男子,坐在地上正在写毛笔字,笔墨纸砚样样齐全。
虽然身体残疾,不过男子写出的字却有模有样,引来不少人的围观,几个游客把钱投到了男子的钱盒中,却没有索要作品。
记者继续往回澜阁方向走,一路上陆续又遇到了抱着婴儿乞讨的女子、趴在路中央乞讨的男子以及摆出双目失明、无儿无女牌子的乞讨者。短短400多米的栈桥,前后加起来能有六七人在此乞讨。周边的旅游从业者表示,这些乞讨人员几乎每年的旅游旺季都会出现。
7月13日,记者再次来到栈桥,乞讨人员成群的现象有所改观吗?
上午十点半,记者来到栈桥附近,跟上次来时不同,栈桥两侧的人行道上一个乞讨者都没有。记者继续向栈桥桥体走去,只见一名手拿执法记录仪的中年男子正在劝说着一名抱小孩的妇女。
原来,这名男子是市民政局救助站的工作人员,这名女子则是从甘肃来青岛的乞讨者。这名女子说,家里实在太困难没法生活,才带着孩子来青乞讨。
工作人员劝说了十多分钟,这名女子仍然不肯接受工作人员给她买票送她回家的提议,不过却抱着孩子离开了现场。
这名工作人员说,进入旅游旺季后,他们每天都会在市内各个繁华地段转,碰到乞讨的就会上前询问是否需要帮助,然而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名乞讨者愿意接受帮助。与此同时,另一名救助站的工作人员也在对一名乞讨者做着工作。这场劝说引来了不少游客的围观,还有游客质疑,提出了孩子是不是女子亲生的疑问,这名女子则马上拿出了孩子的出生证明。工作人员说,他们也检查过,这名女子证件齐全,似乎是早有准备。又劝说了十多分钟,这名女子仍然不接受救助,并带着孩子离开了现场。
到了中午十一点半的时候,记者在栈桥周边逛了一圈,已经基本上看不到乞讨者的身影。
看起来,民政局工作人员的劝说似乎见到了成效。那这样的劝说效果能持续多长时间呢?
中午十二点,距离救助站工作人员离开不到半个小时记者又回到了栈桥,大家可以看到,刚刚被救助站工作人员劝离的乞讨人员是又回到了这里。
当被问到为什么不去救助站时,这名女子便不再作答。在离她不到五十米的南侧,记者又遇到了另一名曾被劝离的乞讨者。此时室外温度已超过34度,这名女子就抱着不到三岁的孩子跪在烈日下,没有任何遮挡。
面对记者的追问,这名女子加快脚步离开了。继续往前走,趴在路中央乞讨的残疾男子,坐在路旁白发苍苍的老年乞讨者……短短400多米的栈桥,不到半个小时,就又重新被乞讨者“占领”。
张先生在栈桥上干摄影,他说,一到旅游旺季,这些乞讨者就会陆续出现。自己每天早上七八点过来时,常常能看到这些乞讨者被一些看起来身体健全的人送过来,就如同“上班”一样。这样的现象,除了民政局,其他部门能不能一块管管呢?随后记者来到了栈桥北侧,这里有两个流动执法站,分别属于公安和城管。公安的执法亭里没人,记者敲开了城管的流动执法亭。栈桥作为青岛的地标性建筑,如今却成了乞讨一条街,而通过今天上午的采访,记者也发现,单单民政一个部门管理恐怕是远远不够的。到底如何能把栈桥打造成青岛的一张名片,这其中除了治理以外,恐怕还需要栈桥所有管理部门的管理理念的更新与提升。栈桥是青岛的标志之一,是岛城的脸面,而现在景区存在的乞讨、拉客、推销、无证地摊等现象已经严重扰乱了旅游秩序、影响了游客心情、拉低了城市形象。对于栈桥如何管理,如何擦亮岛城的旅游形象,还将继续进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