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色革命”到“白色忧虑”  15-04-02     视频长度: 0:14:1

您当前的位置 :青岛网络电视台 > 栏目 > 新栏目 > 《今日深度》 正文
  
滚动

八十年代之前出生的人应该记得,一到冬季家家都要储存大白菜,土豆,萝卜大白菜这是北方家庭餐桌上的老三样。而现在一年四季,随时都能吃上各类新鲜蔬菜。这一切要归功于大棚种植,尤其是膜覆盖技术。(图)地膜是一种白色的塑料薄膜,覆盖在蔬菜的幼苗上,可以增温、保湿、保土、保肥。1979年,我国从国外引入了地膜覆盖技术,1982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推广,由于增产增收效果明显,被誉为我国农业耕作史上的“白色革命”。但是30多年来,那些滞留在土地里,没有被清理掉的地膜却逐渐成为了土地的杀手,曾经的白色革命慢慢变成了白色污染。青岛的一些农村使用地膜也有三十多年了,白色污染问题已经相当严重。

地里的土豆都是3月初种上的,覆盖着新的地膜,放眼望去一片白茫茫。在地头上、沟边上随意一挖,都是种植户去年收获后废弃的地膜。

石祖元种土豆快40年了,最开始的时候,土豆种植严格遵循农时,过了春分节气才能播种,而使用地膜后,播种的时间提前了半个月。

使用地膜的成本,一亩地仅需要25元。而这张塑料薄膜,却可以让土豆提前上市买个好价钱,而且增加了产量,反季节种植秋土豆也成为了现实。所以在上世纪80年代,地膜很快就在农村全面推广使用。

30年来,大蒜、土豆、花生的种植户都普遍使用地膜,收获之后,他们全是采取了最省事的办法,直接把地膜翻到地里。而耕地的深度普遍不过二三十厘米,这30年下来,看起来打理得平整、松软的耕地里,其实隐藏着大量的残留地膜。

经过这三十多年的反复使用,田地里到底积累了多少地膜呢?今年2月,青岛农委的工作人员在石祖元的地里划出一块区域,测定里面的残膜含量。

种土豆的话一亩地大约需要使用2.5公斤地膜,而每亩3公斤左右的地膜残留,相当于又在地下铺上了一层地膜。

地膜技术使农民实现了增产增收,如果使用处理得当,无疑是致富的好办法。然而废弃地膜没有得到合理的处置,危害正一步步显现出来。在农村随处可见废弃地膜堆在地头随风飘舞的景象,看起来触目惊心。而那些残留在土地里的地膜,成了土壤中难以消除的白色污染,制造着看不见的“白色麻烦”。

地膜的成分是高分子聚乙烯化合物,不易腐烂也难以分解。

也有研究认为,自然状态下残留地膜能够在土壤中存留百年以上,一年年的积累下来,对农业生产及环境都有极大的副作用。

我国地膜使用面积居世界首位,西北地区由于水汽蒸发快,几乎所有的地面都要覆盖地膜。2008年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新疆的棉花种植区的部分地块地膜残留量高达每公顷597公斤,相当于地里已经储存了10层地膜,很多地块已经次生盐碱化,严重影响到了农民的耕种。

西北地区的地膜污染也给其他地区敲响了警钟,去年,青岛市农业环保能源工作站对全市农用地膜进行了普查。结果显示,目前,青岛市郊的地膜覆盖面积达到了270多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一。经过二三十年的积累和消解,土壤中地膜总残留量在7500吨以上,平均每亩的残留量为2.99公斤,相当于地下覆盖了一层地膜。记者采访中发现,因为青岛地区的农膜残留还没有严重到影响耕种的程度,所以多数农民对这些污染不以为然。

很多村民对地膜的污染不以为然,因为他们还没有切身感受到隐藏的危害性,而这是最让人担忧的地方。关于地膜污染,我们不能再重蹈城市发展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面对严峻的白色污染,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稍后我们再回来。

目前农村地膜使用的都是超薄膜,这是造成土地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的地膜厚度国家标准是上世纪90年代制定的,标准规定地膜的厚度在0.008毫米的基础上,允许正负0.003毫米的浮动,这为日后超薄膜的泛滥留下了隐患。目前,农民用的地膜基本都是“双零四”的,也就是0.004mm。而我们经常用的普通打印纸是0.092毫米,也就是说,23张地膜才相当于一张纸的厚度。这种超薄地膜的好处是成本低廉,但导致的结果是回收利用难。

农民种地都算经济账,捡拾残留地膜工作量巨大,而且即便回收了,废品收购站也不要。而实验表明,如果地膜厚度在0.008毫米以上,用完之后就可以大面积回收,但记者发现,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地膜,基本都是0.004毫米的。因为如果地膜增厚一倍变成0.008毫米,售价就要增加一倍。而且地膜增厚,对一些作物也不适用。

当年的地膜覆盖技术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但随着超薄地膜的泛滥和清理的不及时,地膜的增产效应正在递减,而对环境土壤的负面影响却日益显现,已经成为继化肥、农药、除草剂之后,农田里的又一大公害,治理地膜污染,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既然增厚地膜难以推广,还有没有其他解决办法呢?

地温相差1到2两度听起来变化不大,却让土豆的生长显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

往下一挖就可以发现,普通地膜里的土豆幼苗还在3厘米以下的土层里,至少还要5天才能出苗。

这种广东生产的生物可降解地膜由淀粉、纤维素等天然高分子制成,厚度0.01毫米,比普通地膜厚了2.5倍,韧性和强度也自然大了不少。

如果过两天土豆苗还是无法冲破可降解膜,就需要人工给它们抠一个洞。土豆苗的种植密度是每亩三四千株,这将是一个麻烦的工作。

去年平度曾经在大蒜地里实验过另一个品牌的环保地膜,但还没等到大蒜收获,地膜就已经开始破碎、降解,造成大蒜减产。今年青岛农委在即墨、平度、胶州都选出了不少地块,免费发放可降解地膜,在土豆、大蒜和花生上进行试验,而这种地膜如果购买的话,大约要100元一亩,比普通地膜贵了4倍。

邱桂学教授表示,现在可降解地膜的生产工艺相对复杂,价格上和普通地膜相比没有竞争性,大面积推广需要国家政策支持。另一方面,使用可降解地膜尽管是大势所趋,但目前还处在试验阶段。

我们国家人口多,土地少,粮食生产关系到国家安全。国务院出台一系列法规和鼓励政策保护耕地,并制定了18亿亩的耕地红线。而土地污染如果不加以重视的话,最终将影响到粮食产量,威胁到国家安全。让人感到欣慰的是,今年两会上已经有了加快治理农田残膜污染的提案,很多科研单位也正在研究性能更好、价格更低的可降解地膜,而在此之前,地膜新国标也有望在今年实施,超薄地膜泛滥的情况将得到改观。当然,还有一个方面也不能忽视,就是农民的环保意识亟需提高,只有让农民真正认识到了地膜污染的严重后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白色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