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以来,各大乳品企业纷纷限量收购鲜牛奶、致使鲜奶价格一路走低,从而引发一些地方,例如黑龙江、内蒙古、河北等地的奶农,迫不得已将刚挤出来的鲜奶喂猪、倾倒,有的地方甚至开始宰杀奶牛,因为养牛卖奶,还不如宰牛卖肉,一场“奶危机”正在不断蔓延,这也引起了各地媒体的关注。我们先了解一下全国一些地方的具体情况。
奶农倒掉赖以养家糊口的牛奶,宰杀借以安身立命的奶牛,看了的确令人痛心,而我们青岛的奶牛养殖户也受到了这次风波的影响。那么这场“奶危机”是缘何而起?面对危机的不断蔓延,奶农和主管部门又该如何应对呢?莱西是山东省最大的奶牛养殖基地,我们的记者也到那里进行了调查采访。
东林牛场位于莱西市开发区周家屋村,记者到来的时候,正赶上奶牛挤奶。看着雪白的牛奶一点点流入收集器,牛场负责人马克武的脸上却没有一丝笑容。
马克武说,现在各个公司对鲜奶质量都有严格的要求,所以牛场从饲料到挤奶、收奶的机械,全是进口的,如果按照这个价格卖出鲜奶,就两个字,赔钱。
东林牛场是一个中型牧场,最多的时候有将近300头奶牛,可是现在牧场里只剩下了180多头奶牛,而且真正产奶的只有七八十头。马克武说,现在只能通过控制奶牛数量和产奶量来压缩成本了。
2013年鲜奶收购价曾经持续上涨,最高的时候每公斤的收购价达到了6块多,几乎是现在的两倍。当时马克武还贷款200多万扩大了养殖规模,如今想想真是欲哭无泪。
根据莱西市畜牧部门的统计,目前当地共有规模化养殖场236个,奶牛存栏量9.4万头左右。自从2008年发生三鹿事件后,为了控制奶源质量,国家逐步淘汰了散养的农户,奶牛存栏量在五十头以下的规模,在莱西已经很少见了。奶农们采取的都是像马克武这样的小区化集中养殖,或大规模牧场养殖。小牛场现在面临着困境,而大规模的牧场因为设施先进、管理完善、鲜奶质量好,一直是各乳制品企业主要的奶源供给对象,那这次奶危机对他们又造成了什么冲击呢?
青岛盛世牧业有限公司,位于莱西市河头店镇,这家投资1.2亿的大型牧场,是去年年初刚刚建成投产的。当初设计奶牛的存栏量是4000头,可是一年过去了,现在奶牛的存栏量不足设计的五分之一,产奶的奶牛不足250头。
李玉军介绍,牧场的设备是国内最好的,鲜奶的质量也是一流的,所以乳品企业的收购价格相对较高,如果按单头奶牛计算,还有一定的利润。
不过,要是算上不产奶的奶牛的投入,每斤鲜奶的成本也要三块多钱,现在牧场也就是微利经营,而且奶企收购量不断收紧,也限制了牧场的发展。
鲜奶采集后要在两个小时内进行冷却,24小时内必须进行加工,所以那些卖不掉的牛奶就只能倒掉,或者贱卖给附近的村民浇地。记者从莱西市畜牧部门了解到,莱西当地就有雀巢公司的一家大型乳制品厂,比起其它地区,莱西奶农的损失还算少的。而且从2014年鲜奶收购价格开始下降后,当地主管部门也采取了很多的措施。
通过这些措施,莱西当地原本一直向下的奶价在去年夏天稳定了一段时间,不过7月份蒙牛乳业泰安公司突然宣布,从8月1号起,青岛、烟台、威海等地的鲜奶收购价格,从每公斤4.5元降至3.5元,此举一出,又造成了奶价继续下滑。
对于奶农来说,这个冬天非常寒冷。大型牧场勉强维持微薄的利润,而中小型养殖场已经开始赔钱了。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奶企收购量减少,收购价格下跌呢?面对困境,奶农又该如何度过危机呢?稍后回来,我们继续关注。
欢迎回到今日深度。 乳制品企业限制收购量,压低收购价格,直接让奶农陷入了生存困境。那么奶企为什么会突然“变脸”呢?12号上午,记者分别电话联系了蒙牛和伊利公司在莱西的鲜奶收购负责人。
记者先联系了蒙牛公司在莱西的收购负责人,刚在电话里报上身份,对方就不愿跟记者“交流”了。随后记者又拨通了伊利公司收购负责人的电话。记者留下了电话,但直到现在,也没有人联系记者。
对于突然下调山东半岛地区鲜奶收购价,蒙牛和伊利公司的收购负责人都不愿给出正面回答,但记者从其它渠道了解到,蒙牛公司压价的理由,主要有三个,一是乳品消费疲软,二是原奶严重过剩,三是胶东半岛运输半径太长,影响鲜奶质量。有点经济常识的人都知道,如果产品过剩,企业一般会降价促销,那商场里的乳制品有没有降价呢?
记者在岛城的几家大型超市里看到,一般国产乳制品企业出产的200毫升到240毫升包装的鲜奶,以及各种调制奶的零售价格,在2.5元到2.9元之间,按照这个价格换算一下,一公斤奶的零售价在12.5元到14.5之间,如果按照每公斤4元的收购价计算,去除加工、运输等成本,乳品企业应该还有不小的利润空间。
在原奶收购价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奶制品零售价不降反升,乳制品消费疲软的说法恐怕站不住脚。对于胶东半岛运输距离长,影响鲜奶质量的说法,奶农们也并不认同。
根据中国奶业协会统计,近年来我国大包装洋奶粉进口数量急剧增长,2008年全年进口奶粉只有10.08万吨,而2014年1到9月这个数量已经上涨到81.38万吨,全年更是突破了100万吨。奶少时抢奶,奶多时拒收,或者减少收购量,压低收购价,这就是一些乳品加工企业和奶农关系的真实写照。奶农几乎没有话语权,收多少,什么价收,几乎都是奶企说了算。
2013年10月底,鲜奶供不应求,收购价达到了6元一公斤,是近20年来最高的。当时记者到莱西采访时,奶业协会会长孙永建还是一家奶牛养殖公司的负责人。当时他的养殖场有460多头奶牛,日产牛奶5吨左右。这一年,青岛的鲜奶收购价起码上调了11次,往往是鲜奶刚挤出来就被收走了,一滴也不会剩下。
奶制品企业上门“抢奶”,还打起了价格战,将收购价拉到了历史最高。当时不少养殖户都和大的乳制品企业签订过保护价格协议,但是2014年原奶充足的时候,一些企业就开始把养殖户往外推。
虽然收购价格一降再降,但是奶企的收购标准却是一提再提,有的甚至超出了国家标准。
莱西从2013年开始发展规模化养殖,组建了大型标准化牧场,应该说这是符合养殖业发展趋势的做法。那为什么面对外国奶粉的冲击,山东省这一最大的奶牛养殖基地却难以应对、甚至到了倒奶杀牛的悲惨境地呢?青岛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的韩荣伟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就是奶制品。对于青岛牛奶的情况,和如何保护奶农利益他有着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韩荣伟每隔半个月左右,就要到莱西的奶牛养殖场去一趟,为实验室取牛奶样品。他说,根据这两年的检测,青岛的生鲜乳质量完全不逊色于国外,安全系数非常高。用本地生鲜乳做成的巴氏杀菌奶,质量远超过用进口奶粉调制而成还原乳。
韩荣伟说,低价进口奶粉冲击国内奶源,如果市场对乳制品需求旺盛,也不会造成“奶源过剩”“卖奶难”,但遗憾的是,国人还没有养成日常消费牛奶的习惯,而且国内乳制品价格偏高。
除此之外,国内奶牛养殖经常陷入“奶源充足——滞销降价;奶源紧张——买牛扩容”的怪圈。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脱节,鲜奶收购价不是由市场说了算,而是由乳制品企业说了算。
奶企追逐利益最大化没有错,但如果为了节约成本只用外国奶粉做原料,长远看也是一种杀鸡取卵的做法。
1月11号,农业部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级地方农牧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协调处理“卖奶难”。同时启动奶业生产监测工作,研究制定包括奶农救助、奶粉临时收储、扩大乳制品消费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回过头来看,本次全国大范围的“卖奶难”暴露出来的问题,希望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比如,是不是应该加强对奶业结构的宏观调控,强化对企业成本运行、利润分配的监督,促使企业把效益向奶农倾斜;另一方面,从技术层面来说,不仅要给奶农提供技术支持和有效信息,更要紧贴市场,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和养殖模式,避免盲目跟风。甚至,政府是否可以通过给奶农买保险的方式,来为奶农降低风险,不能让奶农总是被企业牵着鼻子走。就像在采访中专家所说的,如果奶源完全被国外控制的话,最终受到伤害的将是广大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