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说的事,跟一个小姑娘有关,她的名字叫双双,只有15岁,我们记者是在广电大厦接待大厅里见到她的,她背着一个书包,眼神里透着一些犹豫,双双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找到我们又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助吗?
今天,并非是周末,也不是学生假期,可稚气未脱的双双,为什么不安心在学校念书?反倒只身一人从泰安跑到了青岛?双双说,关于自己的身世,青岛救助站的工作人员都很了解。小小年纪的她,究竟拥有着怎样与众不同的经历呢?
出乎记者的意料,对于救助站里的一切,双双都格外熟悉。每一位工作人员,看上去也都和她十分亲密。想必,这里曾经是她生活过的地方。与大多数同龄人不同,双双生活中几个要好的朋友,并不是同学、邻居,而是在流浪途中结识、同命相连的小伙伴。他们都正值花季,却由于常年得不到家人的关爱,一次又一次地濒临“凋谢”。
北京,杭州,石家庄,廊坊,济南,青岛......从12岁那年,迈出流浪的第一步开始,双双用四年的时间,独自“闯荡”了20多个城市,在流浪的岁月中,也错过了美好的中学时光。每一个流浪儿童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残缺不全的家庭。双双,也不例外。双双从小跟随爷爷奶奶在济宁生活,爸爸常年在青岛打工,妈妈又改嫁到了泰安。由于双双初中就读的学校,距离泰安很近。于是,开学没多久,双双就实施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逃跑计划”。背着爷爷奶奶老师同学,断断续续旷课30多天,终于找到了妈妈。
记忆中,那是一个萧瑟的秋天。当时,双双流浪在北京的街头。身无分文的她,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情急之下,她走进了街边的一家小超市......
因为两个面包,双双被抓进了派出所,最终又被送到北京救助站。她自嘲,那是自己流浪生涯中,最不堪回首的一段经历,但却并不是最惊险的。流浪途中,她挨过打也险些被拐卖。每次虎口脱险后,她都会第一时间找到派出所或救助站求助。然后,一次次得被送回原籍,又接二连三地继续离家。青岛,算是她停留最久的城市了。
流浪女孩儿,屡返青岛,只为讨回赡养费。几经周折,冒雨寻找。难得重逢的父女,竟然针尖对麦芒。
15岁的未成年女孩,却有着那么多颠沛流离的流浪经历,太让人揪心了。假如,他有一个温暖的家,有爱他的爸爸妈妈陪伴着,她便不必经历这么多成长的烦恼;如果,能有亲人在她最叛逆、最无助的时候,给予她正确的引导,那么,她也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出走流浪。可是如果是如果,现实是现实,早熟的双双,已经懂得了接受现实。但要强的她,却不甘心自我放弃。
《我的家人》,是双双在救助站里写下的一篇命题作文。字里行间,透着浓浓的爱与恨。虽说,现在的她跟着妈妈和继父一起生活,但在她的内心深处,始终渴望得到亲生父亲的关爱,哪怕只有一丝一毫。毕竟,在那份冰冷的离婚判决书上,自己的抚养权属于爸爸。
王科长说,上一次送双双回泰安之前,他们已经跟双双的父亲达成了协议。双双妈妈在泰安为女儿找到一所适合的职业中专,由爸爸承担所有学费。可没想到,这才过了几天,双双爸爸就变了卦。生性倔强又求学心切的双双,这才又一次回到了青岛。
双双爸爸的手机号始终无人接听,眼下,只知道他在城阳双埠的一家机械厂打工。第二天,记者带着双双驱车赶往城阳。一整天的寻找,最终还是一无所获。就在大伙儿濒临绝望的时候,双双爸爸的电话,突然接通了......
针尖对麦芒。父女俩难得的重逢,却是火药味儿却十足。听得出,双双爸爸对女儿也有很多不满。在他眼中,双双是个不折不扣的“问题少女”。
待情绪稳定之后,双双跟着记者再次回到了调解室。可父女之间十五年的积怨,哪是一朝一夕就能缓和的?
在父亲的眼里,双双是问题少女,暂且不说这个结论是否成立,敢问,你作为父亲,对她的成长做过什么?双双又得到过多少应该得到的家的温暖呢?在我看来,双双是个独立且要强的孩子,四年里,她用流浪排解对父母的思念,包括怨恨,也包括烦恼,双双的眼泪已经告诉了我们一切,她委屈,她渴望得到温暖,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更渴望像其他的孩子一样,读书,生活,欢笑。为人父母的我们,把自私扔掉吧,每个孩子都应该拥有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