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娘好身手啊,不知道你家里父母贵庚啊?你们家老父亲,要在公交车上被人飞踹,你心里能舒坦吗?老人要座、态度不好,有他不对的地方,但毕竟是上了年纪的人,一个座,让让得了。他年轻过,你老过吗?等你老了的时候想挨这一脚吗?逞一时之快,背一身骂名,何必啊。
像这种五讲四美的道理,我能说清楚,下面这事儿就挺困惑的,看不太明白。媒体报道,河南邓州,有三名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民,成立了一个“新人民政府”。政府还能成立着玩呢?来看今天的热点关注。
看古装剧,大家应该对“拦矫喊冤”的情节不陌生。哪个哪个钦差、巡抚到地方上视察工作,走着走着突然“啪”蹦出一个冒死陈情的百姓,说出来也都有“窦娥之冤”。赶巧了,碰上个青天大老爷,沉冤就得雪了。这是在古代,放现代就不能叫“拦矫喊冤”了,换一种方式,不等上面的官儿下来视察,直接带着“陈情表”找上面的官儿说理,就叫“信访”,也是了解民情民意的有效途径。
最近,为了规范信访流程,国家信访局发布了一条新《办法》。怎么规定的呢?举个例子来说昂,假如我是某县的一个信访人,想反映土地征用问题,就找县里的国土资源局,也可以找县人民政府,或者市国土资源局,谁先收到我的来访,谁就要先给我受理,不能互相推诿。而且,县里的事儿就县里办,顶多是市里办,不能再往上找了。
直接说,就是“不受理越级上访”。马上有人问,这么做,不是限制了我们的信访权利吗?国家信访局副局长,马上站出来解释,说我们这恰恰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公民的信访权。你想啊,实行逐级走访,可以及时就地解决问题,还减少了层层转送的环节;你要是越级上访,不仅扰乱了国家机关的工作秩序,你自己还来回奔波、反复折腾,也挺麻烦的是吧。是,咱得说,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似乎有考虑得不太周到的情况啊。
我大致总结了一下,越级上访一般有这么几种情况,一种是老百姓先按照规定,向本级或上一级机关反映了。但处理结果令人不满意,有时甚至还存在严重不公现象,无奈之下只有选择越级上访,希望引起上边的重视。一种是群众目睹了太多在基层上访,徒劳无功的例子,觉得信地方,不如信中央。另外就是那些胡搅蛮缠、不讲理,打算靠上压下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不合理要求的。有媒体点评,如果不受理越级上访,基层政府是否有能力受理,那些合理的或不合理的诉求呢?
今天看了一条让人哭笑不得的新闻,河南邓州,三名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民,经过密谋,竟然以当地政府不作为为由,公然宣布将邓州市人民政府撤销,并在市政府旁边,成立了一个“新邓州市人民政府”,下辖三个乡镇人民政府,还给自己任了职。不仅如此,他们假借中央九部委之名,私刻公章,下发红头文件,对外招聘公务员。别说昂,真有十几名不明真相的大学生,前来应聘。不过好景不长,“新政府”很快就“倒台”了,现在这三名“干部”,已经被当地检察院,以涉嫌伪造国家机关公文罪,提起公诉。
虽说是一场自导自演的闹剧,但换个角度来看,抛开这三名农民的违法行为,我们想一想,这三名农民为什么会这么做?竟然还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来应聘?如此荒诞不经的骗局,真地就有人信啊?
据记者调查,这出闹剧发源于邓州汲滩镇一个城镇开发项目,因为项目用地涉及到三位农民亲戚的利益,他们认为当地政府处理得不合理,自己的诉求得不到满足。就想到了这么一个自己成立政府的荒唐招数,结果闹来闹去,把自己闹进去了。虽然最后以违法犯罪、提起公诉收场,但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幼稚法盲、“没文化真可怕”这样的结论,更多的是要反思,地方上如何接受、处理民众合理化诉求。哪怕是不合理的,如果没人管、没人问,怨气可能会越来越大。信访局出台的新办法,也是这个道理,希望良好的初衷能得以实现,地方政府可以做好基层善治,做到让人信赖。要不谁愿意舍近求远地一次一次往中央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