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前,青岛一位热心公益的市民,在微博上向社会求助,说自己的儿子,得了一种叫做粘多糖贮积症的罕见疾病。这位父亲的心碎感受,引发了我们对于罕见病的关注。。。一周前,记者跟随青岛三个粘多糖家庭来到北京,见到了一群这样的粘多糖宝宝。
临近春节,凌晨六点的火车站,已经到处是熙熙攘攘的人群。而35岁的刘强和另外两个青岛家庭,却与回乡的人们逆流而行,他们,要开始一趟特殊的行程。
唐培晓,黄岛王台一位普通农民,刁有志,青岛罐头厂职工,35岁的刘强,则是青岛一位小有名气的公益人。原本,他们互不相识,而一个月前,因为一场疾病,让三个家庭的命运交叉在了一起。
一个月前,刘强五岁的儿子林林被诊断出粘多糖贮积症,这是一种先天性新陈代谢异常的罕见病,发病率只有十万分之一。因为孩子们身体里缺少一种能分解粘多糖的酶,粘多糖在身体里不断累积,从而破坏身体的心脏,骨骼,神经等各种器官。
这是一种和基因有关的遗传性疾病,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储积的粘多糖会渐渐侵蚀大脑,骨骼,心脏……最终,孩子像一个无法修补的布娃娃,离开人世。确诊时的百般曲折,确诊后的茫然无措,这种闻所未闻的罕见病,到底该如何应对?无奈之下,刘强向媒体发出求助,而这时,看到报道的刁有志和席培晓才知道,为这个病在彷徨的人,并不止自己一个。
自闭,重症肌无力,多动症,频繁的感冒和各种消化道疾病,从小到大,孩子的成长,似乎始终伴随着种种医生无法解释的古怪。根据统计,全国所有的粘多糖宝宝总计在一千人左右。林林和彬彬是同一个类型的粘宝宝。
关于粘多糖症,目前,国内没有有效药物。进口药品售价惊人,一年的费用在一百万到四百万之间。
无力,孤独,绝望,不甘,这是每一个粘多糖家庭都会走过的心路。2012年,全国几百个粘宝宝家庭聚在一起,成立了全国粘多糖罕见病关爱中心,希望从更多的渠道,为孩子寻找生的机会。今天,是青岛的三个家庭第一次参加这样的集会,此刻,在北京的这个酒店里,聚集了二十几个粘多糖家庭。
真强的现状,已经是所有粘宝宝里最好的一种。更多的孩子,都活不过十二岁。十万分之一,一个微乎其微的比例,可是,当它从个体延展到群体,这种无可言说的伤痛,深深刺痛了每一个人的心。
当罕见病家庭聚集到一起时,个体的无助,变成了一个群体的伤痛。它远远不止坚持还是放弃那么简单。这种伤痛,如果没有走近这些家庭,外人很难体会到。
刘强和妻子的胳膊上,到处都是结了血痂的牙印,有时,林林会突然拿起一个酒瓶或者石头,朝父母的头上砸去。渐渐长大的林林,开始出现越来越严重的暴力倾向。而这,也是二型粘宝宝必然会出现的症状。
时间和病魔,可以让一个孩子日益变得面目全非,但它无法带走生死缠绕的爱与亲情。原本最幸福的父母之爱,在孩子随时可能戛然而止的生命面前,变成难以言说的伤痛。
因为只有三岁,彬彬的暴力倾向并没有那么严重。可是,他的心脏已经出现了三处缺损,智力三级残疾。如何才能给孩子减轻痛苦,让他多看看这个世界,是父亲刁有志最为焦急的问题。
对于孩子,刁有志总有着一份深深的愧疚。几年前,自己的一场大病,几乎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孩子出生后,都没有能力给他租上一套大点的房子。如今,彬彬又得了这样的不治之症,每年光治并发症就要好几万。然而,因为孩子日益明显的暴力倾向,女性和老人往往无法照顾这样的孩子。往后,这个家该何去何从?
而早在几年前,林林的爸爸刘强就为孩子辞去了工作。浩浩的爸爸唐培晓,也走了一条异常荆棘的路。浩浩的双腿越来越没有力气,无论出门还是上学,唐培晓总得抱着儿子。他说,只要自己还能抱得动,就永远这样抱下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身体里的器官一个接一个的衰退,几乎每年,粘宝宝们都要从死亡线上走好几回。刘强说,自己和其他的父母每天都在关注着孩子们细微的变化。如果让孩子们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过于遥远,他们唯一的希望,是孩子有尊严的活着,为孩子多争取一点活的时间和生的希望。为此,自己的职业,生活,都可以抛弃。
三个家庭,在痛苦中学着接受,也学着思考,除了伤心和绝望,他们能做些什么?这个社会,应该为那些患有罕见病的孩子们,提供怎样的保障?
从一开始发病时的困惑,到确诊时的曲折,确诊后的迷茫。痛苦之后,三个家庭都在思考,为自己的孩子,也为以后的孩子,做点什么。粘宝宝的病情发展到中后期,心衰是最主要的死因之一。粘多糖罕见病关爱中心的组织者们听说,台湾有一种手术方法,可以根治孩子们的心脏问题,这次聚会,他们也专程把专家请了过来,给孩子们做检查。
没有更多的医疗方法,粘宝宝的父母们便用这种方式,彼此给予帮助和鼓励。
从个体的孤独坚持到群体的抱团取暖,大家都找到坚持的力量。与此同时,父母们也在思考,除了伤痛和绝望,自己还能做些什么。
罕见病也称为“孤儿病”,通常一种病全国患者只有几十人、上百人,但由于罕见病的种类有六七千种,因此患病的总体人群却不少。据推测,在我国有1680万罕见病患者,但只有1%的患者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疗。产前筛查,病儿护理,一旦遭遇了疾病,很多家庭缺乏最基本的知识来源。这个边缘的群体,如何才能不再孤独?
目前,我国治疗罕见病的药品基本靠进口,且价格非常昂贵,由于国内医保用药的目录中并不包括罕见病的药品,像粘宝宝一样的罕见病患儿要得到救治,必须付出高昂的代价。
即使是最微弱的脉搏,也应该有铿锵跳动的权利。即使是再命运多舛的孩子,也是妈妈心中的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