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的金九银十刚刚过去,对于青岛这样房价强势的城市来说,房子是每个家庭的头等大事,尤其是住在老旧城区的住户来说,最近,市北区危旧房改造的动作可不小,比如说中心医院片区、顺昌路片区、洛阳路34号片区已经正式启动了房屋征收工作,目前进展顺利。预计年底前,榉林山片区、台东一路北侧、瑞昌路三角地、宁化路片区、延安三路太清路片区,地铁沿线等7处危旧房改造片区也将陆续启动。这些过去的难点区域都进入了实质操作阶段,而仍有一些城中村的死角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进行改造,马上又要过冬了,他们怎么过?就让我们跟随马潇一起去看一看。
面朝雄伟的跨海大桥,比邻崭新的高楼大厦,见证城市发展,却跟不上时代步伐。这,就是闫家山。虽然久闻其名,但年轻的记者马潇,却说不出它的具体位置。为了进入这片掩映在繁华里的城中村,马潇一路打听,沿着周口路拐进一条不知名的土路后,一片与青岛城市环境非常不相称的村落,映入眼帘。
闫家山社区并不小,放眼望去,一排排平房看不到尽头,虽然社区面积庞大,但村子里却没有一点像样的规划,四处流淌的污水和随处可见的垃圾,令人无法直视,而最触目惊心的,还是那些摇摇欲坠的老屋。
小王告诉记者,因为房屋破旧配套全无,超低的低租金聚集了很多外来打工者。记者沿着土路继续前行,一路没有炊烟袅袅,没有鸡鸣狗吠,只有生锈的门锁和坍塌的平房,似乎在向人们诉说,这里已经尘封在记忆中许久许久。直到记者走到村子的中心地带,终于见到了几位原住民。
臧阿姨今年70岁,这栋祖传老宅和她也算是同龄人了。虽然年纪差不多,但是房子的身子骨显然不如臧阿姨硬朗。一家人在1981年曾经翻修过房子,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修得了面子,却改不了里子,刚一进门,记者就被摇摇欲坠的房顶吓了一跳。
墙里的黄泥已经变得酥脆,轻轻一碰就能掉落。而房顶的瓦片也不知道还能经历几次风雨的洗礼。眼瞅冬天就要来临,老两口也进入了一年中最难熬的季节。
尽管冬天漏风夏天漏雨,但臧阿姨家的条件,在闫家山已经算是高端大气,还有数不清的老房子,没能等到修修补补就已经变成一片废墟,这些坚持了半个世纪的老住户们,每天都在提心吊胆的生活着。
记者了解到,闫家山社区最年轻的房子也是上世纪50年代建成的,至于七八十年的老房子随处可见,有的已经明显属于危房。虽然十多年前大家就听说要拆迁,但年年期盼的消息现在似乎变得遥遥无期。很多有条件的闫家山人已经离开故土,只剩下这些无力迁出的老人,和风烛残年的老宅,孤独的坚守着。
还能住上楼房吗?最后这一问夹杂着心酸和留恋。希望老人的这点心愿能像别的旧城改造的居民一样,在自己的眼里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