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门口的“野”小吃火爆依旧 为啥难根治  13-10-25     视频长度: 00:09:00

您当前的位置 :青岛网络电视台 > 栏目 > 生活在线 正文
  

上周四,我们报道了学校门口的“野”小吃,一个星期过去了,“野”小吃还在大行其道吗,记者又去几所学校门口转了一圈。

离开卫校,记者转道来到青大附近,在宁德路上,煎饼果子、手抓饼还有各色小吃依然摆满了校门口的两侧马路,不用问,这里也是涛声依旧。趁着午饭时间,记者又赶到了附近的青岛3中,学校周边,有门头的小吃店不少,但这丝毫不影响路边摊的生意,一到放学时间,小吃摊立马被孩子们围住了。

没有卫生许可,没有质量保证,但这样的野小吃,一点也不影响孩子们的胃口。相比前面两所学校,22中门口的摊贩数量少了很多,但种类却一点不少。

孩子们买来小吃之后,都是直接站在路边大口大口的吃了起来,校门口的的四流路上正在修路,一有风就尘土飞扬,孩子们就着风尘,不一会儿就完成了自己的午餐。

不仅学校门口,记者发现,一些白领聚集的地方,野小吃同样扎堆。几百米的路边,已经被密密麻麻的小吃摊占领,临近中午一点,顾客仍旧不断,买卖红火。

之前的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孩子吃了不干不净的“野”小吃后受尽苦头,轻的肠胃不适,重的上吐下泻。露天制作,敞开销售,如此大规模的路边摊,难道就没有人来把把食品安全这道关吗?记者拨通了食药部门的电话。工作人员说,等到职能划转之后,这些路边的“野”小吃才会归食药部门监管。随后,记者又联系了城管队员。

药监管不着,城管只能清理占路经营,难道就让这些三无的野小吃,继续这么火爆下去吗?既然孩子们有需求,有没有可能让他们正规起来呢?

看来,因为职能的划分,“野”小吃的食品安全问题眼下成了监管的真空地带,以占路经营来取缔“野”小吃似乎成了唯一的解决办法,但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出现城管队员和小吃摊主间躲猫猫的情景,有人检查了就收摊,执法队员走了再做生意。如此循环,顽疾难消。采访过程中,记者接触到一个从陕西来青岛谋生的小吃摊主,他给记者道出了心里话。

从陕西来青的老吴,每天六点都会准时出现在李沧水上公园的早市上,卖肉夹馍是他唯一的收入。擀面、烙饼、切肉、打包,所有的工序老吴都是自己完成,因为一个人忙忙活活,收款也就成了顾客自助。从六点到九点,老吴忙的脚不沾地儿,可心里头很乐和。

老吴在青岛三中门口摆摊已经有些年头了,他告诉记者,在早市卖肉夹馍,已经交了摊位费,所以卖起来还放心些,可到了中午,他就推着流动小吃摊来到三中门口,自己心里头很不踏实。

老吴说,他也想过将小吃摊转正,可是按规定,得有个固定的经营场所,但对于他们这样的小本买卖来说,资金又成了绊脚石。老吴说,现在他是流动经营,早市和校门口两边跑着,才能保证一个月的收入。可一旦租了门头,就等于钉死在了一个地方,如果地角欠佳,顾客不多,收入更没保障了。而对于在校的学生来讲,路边的小吃摊,似乎也不可或缺。

孩子有需求,摊主要谋生,可眼下无序的经营状态,却让人总是揪着心。怎么样才能让校门口的小吃摊,只有美味,没有烦恼呢?市人大代表刘文俭,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方法。刘文俭说,其实“野”小吃并不是青岛的专利,国内国外都有这样的小吃摊,管理经验也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刘文俭一直很关心学校门口的小吃摊,作为人大代表,他已经准备提出自己的建议。

说到底,野小摊的卫生是最让人担忧的,如果能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从进货渠道,制作流程,以及卖主的健康方面得以监管,让大家吃的放心、踏实,小吃摊到能够成为一种特色,让那种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印象,彻底消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