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去一个火爆的地方看看,禁渔期还有半个来月就结束了,按理说,现在的码头该是黎明前的黑暗,火爆前最冷清的时候,前段时间,我们去看了黄岛和崂山的一些码头,每天都有渔船忙着出海打渔,今天这个地方,买卖的海鲜品种更丰富了。
清晨六点,记者赶到黄岛区烟台前社区的这处步行街,发现摆在路边卖海货的摊位依然不少。相比一个月前,海货的品种更丰富了。渔民们说,这里的住户大多都是靠海为生,半夜出海,清晨归岸,每天这个时候,准有新鲜的海货在沿街叫卖。一大早赶着卖海货的摊位还不止这几个,记者随后在武夷山路、唐岛湾和南屯码头附近的几家大型农贸市场里,都发现了这样的海货摊位。
商贩们告诉记者,市面现在卖的蛎虾、八带和黄鱼,都没有人工养殖的,为了进到这些新鲜海货,他们早跟出海的渔船联系好了。只要渔船一返航,他们立马到岸边等着收货。见记者感兴趣,商贩建议记者第二天一早,自己到码头上看看。
2号凌晨四点多,记者摸黑赶到了顾家岛码头。隔着老远,就隐约看到了海面上有艘大船在巡逻,等大船开远了,原本停泊在锚区内的小船开始活动了。大清早的,码头上突然出现了陌生人,记者的到访显然引起了注意,原本还在装货的面包车突然加足马力,开了出去。与此同时,海面上两艘正准备靠岸的小船也调转了方向,开走了。看来这里一时半会儿不会再交易了。记者随后赶到之前曾经暗访过的南屯码头,说来也巧了,正赶上有艘渔船在往下卸新鲜海货。
与顾家岛码头的情况相似,见有生人出现,渔民起初很警觉,但听说记者是来赶早买海货的,两人随后就打开了话闸子。虽说明知海上有执法船在巡逻,可这位船主似乎并不害怕,匆忙卸完两筐海货后,就开着小船驶出了码头,紧接着又有三艘渔船陆续驶了回来。
来来回回四五次,刚刚驶进码头的四五艘渔船上的海货,就被这名男子收了个精光。记者瞅准了男青年回去送货的工夫,找到一艘刚刚靠岸的小船。
出海打渔的船一个比一个忙,可与记者之前暗访不同的是,渔民在岸上分拣的现场显然少了很多,那刚打上来的这些海货到底在哪里分拣,又卖到哪了呢?来看特攻记者进一步的调查。
禁渔期总共三个月,我们记者的暗访不下十次,可一次比一次规模大,一次比一次胆子大,这不得不是一种怪现象,如果禁渔期的生意反而比平常都要火爆的话,那还要个聋子的耳朵干什么呢?不明白。
船主告诉记者,除了市场和饭店指定的渔船,会有专车来收货外,其他在这里靠岸的小船,一般都会把海货卖给这个专门收货的男青年。如果记者实在想买,不防直接到他的库里去看看。不大的临时房内,垒上了四五个大池子,收来的海货各自归类,分养在不同的池子里。记者发现,这里的海货售价,明显比船主们要的高出很多。码头上渔船来来往住,收货的车也是一辆接着一辆,从早上六点多记者一直等到了八点,发现先后有十多艘渔船在这里卸货,赶着吃早饭的停船回了家,有的则干脆调头又驶出了码头。
一个小小的码头,一早就有十几艘渔船频繁出海,难道这种现象真的没人管吗?上午十点多,记者以普通游客的身份,将情况反映给了开发区渔业局。工作人员很快赶到现场
。对于渔民的质问,这位工作人员似乎并不愿意作答,只是匆匆在码头上转了几分钟,就很快开车走人了。大约五六分钟后,街道办的工作人员和渔政人员,也赶到了。
与之前来的海监人员一样,不出五分钟,这位渔政工作人员也离开了码头。与此同时,伴随着轰轰的马达声,陆续又有渔船满载而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