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的时候,晚上陪家人出来遛弯儿,在浮山上的草窠里,看到过两只萤火虫,拍摄技术有限,拍不出来,平常电视里看到的东西,就在眼前,感觉特别新鲜。“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多浪漫呐!到今年夏天,看萤火虫就不止两只了,也不用碰运气了,中山公园就有,成群结队的有啊。这个月的十二号,青岛有旅游企业据说花了万把块钱,从广西引进了1万只萤火虫,在中山公园内闪亮登场,当晚就有两万市民为看萤火虫涌进公园。那场面,两个字:壮观!可惜好景不长,14号晚上,很多市民就反映,看见的萤火虫没有第一天亮了,也没有第一天多了,谁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儿。有人猜,是不是发光的萤火虫少了?
中山公园相关的负责人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他们派人到公园湖心岛的棚子里一看,好家伙,大约有一半的萤火虫,死了。怎么就死了呢?原来,萤火虫成虫只能存活7到15天,通过发光吸引异性,交尾产卵后就自然死亡了。
更何况,这些广西引进的萤火虫,从老家舟车劳顿,到青岛走了两天,14号当晚,一部分萤火虫实际上已经到了寿限。另外,大量游客缺乏常识,观赏萤火虫的时候使用闪光灯,这也加速了萤火虫的死亡。再有就是生活条件了,青岛这些天一直就没出过太阳,和广西的气候有差别,萤火虫也是会水土不服的。
我和同事曾经去过咱山东沂水的地下荧光湖,也是观赏萤火虫的圣地。从进入观光园开始,就有标版介绍这种昆虫的知识、观赏的条件。看萤火虫的方式很特殊,乘船在山洞里看。洞顶拉着网,萤火虫就在网上飞,洞里溪水潺潺,非常潮湿,密闭性很好,没有光线,从游客上船进山洞开始,包括手机、相机在内的照明设备都禁止使用。反观我们这里,有这样的自然条件和观赏指南吗?
根据相关专家介绍,萤火虫是非常脆弱的昆虫,却是生态水平的绝佳检验者,环境稍不合适,它们就很难生存,这也是萤火虫从城区消失的原因。水污染、光污染、农药喷洒,钢筋混凝土的建筑拔地而起,适合它们生存的大环境已经不复存在了,城市里容不下这些浪漫的童话。现在以昂贵的代价再把萤火虫买回来,这无异于一次杀生啊。
全家出动去看漫天飞舞的流萤,原本是为了感受自然、亲近生命、享受一把温馨和浪漫,顺带着对孩子进行科普教育。可没想到,会是这个结果。根本原因在哪儿呢?所谓的自然是人造的自然,所谓的生命是被拘禁的生命,所谓的温馨和浪漫,也是只人类的一厢情愿。倒是这科普教育,从另一个角度上说是目的达到了——不尊重科学,就容易好心办坏事啊!
昨天,原定于8月25日结束的萤火虫展览,已经全面停止,存活的萤火虫,也现场放飞了。这个看似亡羊补牢、回头是岸的做法,也不科学。
早在去年九月,东莞某楼盘也曾不顾舆论反对,放飞了3万只萤火虫,结果呢,不是被践踏致死就是被抓走了。正如刚才提到的,适合它们的环境已经不存在了,即便放出去,也很难存活。就算存活下来,也有可能成为入侵物种,直接影响到本地萤火虫的种群,以及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影响到生态平衡。
咳,不放也不是,放也不是,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萤火虫不属于城市,死亡就是最大的抗议。这种既奢侈又血腥的浪漫,以后还是能免则免吧,当您看到渐渐熄灭的点点萤火时,还有那浪漫的心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