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秤,之前咱们报道过缺斤少两的鬼秤,记者特攻调查发现市场上销售和贩卖鬼称的现象很是普通。也许是看了我们的报道受到了启发,很多市民对市场上的秤看的更仔细了,来电话说,就在我们身边的一些大型农贸市场,仍然有人在使用鬼秤。真是这样吗?记者就近展开了一番调查。那么这秤到底有多鬼呢?
知情人透露,在大尧二路上的这家生活家超市,就有人在暗中操作鬼秤。记者一路打听着过去,一进门,就发现超市的通道上摆着公平称,为了做到心中有数,记者掏出手机放到了秤上。手机加上外壳,总重150克,也就是3两沉,有了这个参考,记者心中有数,开始了体验。在超市水果区,记者发现这里的客流量特别大,摊主使用的电子称能让人放心吗?记者再次把手机放到秤上。
接连把手机放在不同摊位上称了三次,分量都没变。看来水果区的秤基本上合格。一转身,记者又来到生鲜海货区,顺手把手机放到一台电子秤上。拿着手机,记者刚走到生鲜海货区,旁边一位摊主就紧张起来,伸手打算关闭电子秤的开关,被记者及时拦下了。再把手机放到秤上,显示150克,看似没问题,可按下旁边这几个键,同样一部手机,分量就变了:150克的东西怎么成了195克,现在又变成了180克。同样的东西怎么能差这么大。
记者在之前的鬼秤采访中已经把鬼秤里面的道道摸清楚了,所以,摊主的手法尽管娴熟,但还是被记者识破了,本来以为咱们身边的这些农贸市场因为管理严格,摊主们不太敢用这样的鬼秤,没想到眼皮子底下就玩猫腻,想想这么多年,咱们天天买菜,给刮了多少油水啊,那么,鬼秤到底怎么堂而皇之的上了位呢?继续来看记者的调查。
摆在这个海货摊位上的电子称,记者越看越眼熟,就在一个月前,记者在旧货市场暗访时,曾经碰到有人在卖这种秤。一见自己使用的电子秤,被记者识破了玄机,这位摊主顿时紧张了起来。一会说这台秤是个摆设,从来不用。一会又说这是借来的秤,每天都要使。摊主这前后矛盾的说法,让旁边的市民都听不下去了。
看上去相对正规的市场,竟然也有人在使用鬼秤?面对记者的质疑和消费者的质问,摊主干脆啥也不说了。随后,记者把情况反应给了辖区内的工商所,大约一个小时后,两名执法人员赶了过来。同一部手机,一台秤上竟然能称出几个不同的分量?虽说亲眼看到了记者的演示,但面对质量部门刚刚贴上的合格标签,工商执法人员,还是没法下论断。工商人员说,因为秤上已经贴上绿色标签,证明这台秤已经通过了质监部门的检测,属于合格的称重器具,他们无权查封。一听这话,女摊主似乎回过了神,当着记者和执法人员的面,大摇大摆的做起了生意。无奈,下午五点多,记者只能设法联系质监部门,大约等了一个半小时,质监工作人员总算是赶来了。
再次检测,鬼秤依然能把半斤的东西称出一斤沉,也就是说,消费者买上一百块的海货,就有可能生生被宰掉五十元,这样的摊主,心太黑,这样的鬼秤,太离谱!为了检测鬼秤的原因,质监执法人员现场关闭电源后后又再次开启。如此明显的鬼秤,怎么会通过质监部门的检测?堂而皇之的贴上合格的标签?现场检查之后,质监工作人员表示,他们会没收鬼秤,重新检测,尽快给消费者一个明白的答复。
从下午四点发现鬼秤,记者一直在现场守了将近三个小时,最后也没弄明白,如此明显的一台鬼秤是怎么通过检测,又光明正大地摆到了卖货的柜台。都说人人心里有杆称,希望相关部门能查出个结果,给观众或消费者一个答复。
需要调查清楚的还有,前段时间记者连续关注的几个使用和销售鬼秤的报道,工商和质监早就介入了,前后将半个月过去后,相关部门出结果了吗?来看记者进一步的调查。
上午十点多,记者第一站赶到中山路工商所,海利润海产品接连两次被抓到现形,现在有处理结果了吗?中山路工商执法人员:他触犯了哪些法规,一个是消费者处罚办法,还有一个消弱者权益保护法。我们根据这两部法规进行了处罚,罚款六千。
5月14号,记者第一次登门造访这家海产品店时,对方就是这么忽悠的。三斤虾皮缩水整整一斤,中山路工商路对其进行了五千块钱的罚款,不曾想,人家根本没把处罚当回事,6月18号,记者第二次登门时,对方依然我行我素,鬼秤依旧。
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旅游季节时,青岛仅沿海一线,每天就要接纳游客30多万人次,中山路做为沿海著名的景区之一,游客数量少不了,店家只要在秤上稍做手脚,就能有一笔不菲的收入。可面对如此恶劣的宰客行为,主管部门似乎也是有心无力。
除了海利润海产品店,还有一个地方,也叫人不得不提,市北区闲置物资市场的业户魏某某,半个月前,因为绳头小利,魏某某大量贩卖、销售鬼秤。明明做得是亏心事,可面对执法人员检查,对方却百般抵赖,企图混淆是非。面对如此嚣张的业户,工商和质监部门先后介入,进行了调查,现场查获十三台鬼秤。如今半个月过去,相关部门出结果了吗。合肥路工商所执法人员:国家衡器检测中心检测报告出来了,检测结果为不合格。合肥路工商所执法人员:怎么处罚?2000元以下罚款,违法所得,他没有销售单还没有进货单,具体数额还查不出,只能罚2000。
用鬼秤罚五千、六千,销售鬼秤的才罚2000元,这样隔靴挠痒的处罚,真能起到警示的效果吗?合肥路工商所执法人员:这种行为是很恶劣,但是处罚是不是轻了一些,但他的违法成本是不是很低吧,这个我刚才也说了,这些条例和计量法是87年出的,一直没有新的法规出台。
工商执法人员说,处罚过轻,他们也很无奈,《计量法》在1987年颁布实施后,就没有修订过。2000元在二十多年可能是个大数字,可现如今看起来,对违法业户似乎起不到什么震慑作用。
不管怎样,中山路、闲置物资市场的业户都受到了处罚,虽然这个处罚,在我们看来,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除了这些销售和使用鬼秤的的业户。前段时间,记者还曝光了西吴路衡器厂工作人员在非法调试,销售鬼秤的事,市北质监局答复是因为最近他们相关负责人正在交接工作,所以最终的处理结果还没定下来。不过就市场上现在鬼秤都能通过检查的结果来看。咱们作为普通消费者恐怕是不能把买菜当消遣,您得时刻盯着那个秤,不然,宰的就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