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年近八旬的杨大爷找到我们,哭诉他晚年生活的凄凉。都说养儿防老,杨大爷倒是有三个儿子,而他照样是身患重病,无力治疗,还落得个有家难归的境地。怎么会这样呢?三个儿子难道一点儿孝道也不尽吗?
本该安享晚年的杨大爷,为何会有轻生的念头?满腹的委屈、无助和绝望,又是从何而来呢?
杨大爷说,春节住院期间,三个儿子,连一个问候的电话也没打来,让他倍感凄凉。而眼下的住所,也是他和老伴暂时租来的蜗居地。人到暮年,为何有家难归?杨大爷与亲生骨肉之间,又有着怎样难解的矛盾呢?一切,还得从一年半前的一封离别信说起。
这是杨大爷离家出走前,留给二儿子的一封信。字里行间,透着愤怒和决绝。
原来,杨大爷与现在的老伴儿是半路夫妻,之前,他跟前妻育有三个儿子。离婚后,老大跟着前妻,老二老三则判给了自己。从国棉三厂退休后,杨大爷买下了瑞安路的一套“房改房”。老二一家三口,常年跟着老两口住在这个老房子里。可为了锁门的事儿,杨大爷和二儿子没少打唧唧。去年年初的一天,父子俩又因为锁门的事儿吵得不可开交,这让杨大爷伤透了心。
杨大爷一气之下,就写了这封离别信,毅然决然的和老伴从瑞安路搬了出去。
一时冲动搬出老房,谁想到,这一走就是一年半。在此期间,杨大爷的身体每况愈下。反反复复地住院治疗,昂贵的医药费,早已让他力不从心。
为了凑齐心脏搭桥的费用,杨大爷思来想去做出了一个决定。
知子莫如父。两个儿子的性格,杨大爷了如指掌。他明白,如果说出自己卖房的决定,很可能换来儿子的拒绝和冷漠。只是当前,救命钱毫无着落,亲生骨肉真的会见死不救吗?
凭着自己对儿子的了解,杨大爷认为卖房的事儿,不可能得到支持,问题是:老爷子急需这笔钱来治病,儿子们真就坐视不管吗?或许这回能同意呢?稍事休息,待会儿看看父子间的隔阂是否能够化解。
本该安享晚年的岁数,却只能在外租房度日。杨大爷诉说的处境,实在让人同情。然而,事情总有两面性,几个儿子真如老爷子所说的那么不孝吗?父子间的隔阂,是否另有隐情?最终,杨大爷能如愿卖掉老房换得救命钱吗?咱接着往下看。
回到曾经居住了二十多年,熟悉而又陌生的家,杨大爷百感交集。家里没人,自己以前住的北屋,早已布满了灰尘。
大伙儿去的时候,老人的二儿子正在上班,只能电话联系。没想到,父子俩一通话,便火药味儿十足。
之前的纠纷暂且不提,眼下老父亲生病了,做儿子的总不能袖手旁观吧?
二儿子的态度斩钉截铁:凑钱治病可以,可想要卖房子,门儿都没有。那么,同在户口簿上的三儿子,又是什么态度呢?
听得出,三儿子对父亲曾经的所作所为,也颇有微词。可毕竟父子一场,有什么隔阂不能当面解开呢?记者提议,当晚6点半,老二和老三下班后,坐在一起跟老爷子好好谈谈。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当杨大爷步履蹒跚地再次赶到老房的时候,两个儿子却无故爽约了。
任凭记者和社区王书记怎么劝,两个儿子坚决不肯回来,落寞至极的杨大爷,当场做出了一个决定。
不想欠儿子良心债,所以放弃手术治疗,这似乎是杨大爷,拿生命做赌注,做出的最后让步。
不卖房子,搬回家住。这点儿请求,二儿子总不会不同意吧?
记者本以为,杨大爷回家,会是一家人融化坚冰的一个好的开始,然而,杨大爷的几条附加条件,再一次把矛盾激化到了极点。
清官难断家务事。看来,父子之间的隔阂,远比想象中要深。
直到记者离开前,杨大爷的两个儿子依旧没有露面。夜幕降临,倚靠在路边的杨大爷,身影显得格外瘦弱和孤独......
昨天起,《老年人权益保护法》正式实施,对待父母养老尽孝的问题,没有道理可讲,是权力更是义务,不及时尽孝,有法律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