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岛城的发展速度突飞猛进,东部海边儿大有赶超国际化大都市的势头,时尚现代的建筑中,掺杂着的老建筑,在高楼大厦的映衬下,显得尤为显眼,感触最深的,还是常年居住在里面的居民,破败不堪的老屋,让他们感受了无奈、紧张,甚至还面临着从天而降的危险。
龙口路37号,楼上楼下住了九户人家,7户是外来的租房客,只有苏大妈和严奶奶是老住户。苏大妈说,他们已经在老楼里住了60年,时间越久,老房子的筋骨就越让人担忧。
1982年,房管部门曾经大修过一次,居民们踏实的住了下来,之后老房子出售给个人,维修就变成了件让人头疼的事儿。
苏大妈说,自己每月工资两千多,靠这点微薄的收入来支付修房款,简直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
修房子,没钱,可不修房子,危险,看上去这已经成了个无解的命题。住在老房子里的居民,只能在这种尴尬和无奈中,度过了一天又一天。
做饭、吃饭、睡觉、洗刷,儿子、小外甥还有李阿姨所有的生活,都在这间不到12平米,连转个身都困难的小屋里完成。这种生活一过就是40年。痛痛快快洗个热水澡,对一家人来说,是连想也不敢想的奢望。
李阿姨说,大院里住了29户人家,只有2个厕所,脏不脏他们已经不在乎了,清早起来只要能抢上就不错了。
除了上厕所,李阿姨一天到晚几乎不下楼,买菜也是孩子和邻居们代劳。一来腿脚不灵便,更重要的是省钱,少出门就可以少消费。没事时,李阿姨喜欢在走廊上站一站,累了才回家休息休息。跟李阿姨聊天,她口里说的最多的词,就是凑合,凑合凑合再说吧,也许真能凑合到居住条件改善的那一天。
最近几年,青岛的保障房建设步伐很快,很多低收入家庭都申请了经济适用房或是廉租房,可李阿姨说,廉租房她们一家不符合条件,经济适用房倒是达标了,但她却不敢申请。
宁化路22号,都是六七十年代的筒子楼,抢厕所、掉墙皮、漏雨对这里的居民来说,都是家常便饭。
住在这里的居民几乎都是铁路上的老职工,靠退休金改善住房条件,显然不实际,他们唯一的希望都寄托在拆迁改造上。
拆迁的消息一传开,南宁路22号的邻居们都乐开了花,那一阵子,筒子楼里就像是过年一样,笑声不断,更有心急的,老早在周边租了房子,以最快的速度搬了出去。
从去年等到今年,老楼依然没拆迁,大家只好又搬了回来。祝大妈说,住在这里的,多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大家盼星星盼月亮,不知道还能不能盼到拆旧房、住新房的那一天。老楼里的居民,蜗居在历史的记忆中,坚守在现实的尴尬里,却从未放弃,内心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盼。
没有暖气、天燃气,电线老化、楼道楼梯千疮百孔、破损严重,夏天走廊里蚊蝇直往脸上扑,冬天水管冻裂,下水道堵塞,老楼居民几乎每时每刻都要和不期而至的困难做斗争。虽然也有一些经过修缮,但外表的亮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老楼居民的生活。居民们盼着彻底摆脱担惊受怕、环境恶劣的日子,改变现实生活的烦恼,应该不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