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雅安地震发生后,举国上下全力以赴抗震救灾。正在北京执行任务的青岛市红十字会蓝天救援队接到红十字会指令,第一时间从北京赶赴灾区四川。我们生活在线记者马文重也随同救援队进入了灾区,带回了那里的情况。
这里是成雅高速的成都出口,地震发生后,为了保证这条生命绿色通道畅通无阻,相关部门已经对高速实行交通管制,任何与地震无关的车辆严禁通行。耳边,不时有急救车呼啸而过的声音,身边,一辆辆满载救灾物资车辆,在火速赶往灾区。此时,队员们的心情更急切,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急行军,震区雅安,就在眼前了。
车辆进入地震中心庐山县境内,路两旁受损的房屋,映入眼帘。在通往庐山的路上,挤满了各种运输救灾物资的车辆,随处可见指挥交通的交警和武警战士。
经过23个小时的跋涉,救援队终于通过了最后一道管制路段,进入到庐山县城。由于地震的破坏,这里的手机、无线网络几乎处于瘫痪状态。记者看到,在芦山县人民医院的附近扎满了帐篷,随处可见各个医疗机构设置的临时救助点。
根据红十字会设在庐山指挥部的命令,救援队暂时在庐山做短暂休息,明天再赶赴另一个重灾区——宝兴县。因为断电,这里很难找到热水,队员们只能馒头就咸菜,再喝上口矿泉水。夜晚,19个人挤在十几平方米的帐篷里,相互取暖。22日凌晨三点多,队员们猛然被剧烈的震感惊醒了,据预报,这次的余震达到了5级。
天刚蒙蒙亮,庐山县城里已经忙碌起来,搬运救灾物资、免费供应食物的临时点都启动了。
蓝天救援队接到任务:庐山到重灾区宝兴县的通道已经打通,救援队伍要立刻赶赴宝兴县城。庐山通往宝兴的道路全是山路,途中塌方、滑坡、落石危险集中,前途的凶险,可想而知。
因为通道刚刚打开,很多伤员需要急救,这条通道就成了尤为珍贵的生命之道。为了保证伤员得到及时救治,除了120急救车和部队车辆外,其他车辆一律不准通行。
就在队伍修正期间,一名当地居民抱着孩子找到了救援队员。原来,地震中孩子的腿部受伤了,虽然已经做了简单的包扎,可孩子依然哭闹个不停。
来自青岛骨科医院的救援医生为孩子查看了伤情,确定伤口没有出现炎症后,重新进行了包扎。道路的另一边,一位白发老人正抱着一个女孩抱头痛哭,旁边人说,这位奶奶已经在路边等了两天了,今天终于等到孙女从宝兴出来。看着年轻妈妈淌下的眼泪,看着祖孙重逢时的悲伤,队员们心里说不出的滋味。脚步不能停歇,震区的人民还在等待,两个小时的休整之后,队员们,又上路了。
这里是灾区最危险的路段——落石区域。将近十几公里的山路上,随处可见落石。从山上滚落的小石块不停地敲打着车身,发出乒乓的声音。队长李延照全神贯注的观察着路况,并不停地用对讲机提醒后面的车辆。
这条路在当地也被称为“魔鬼路段”。即便没有地震的影响,险要的地势也随时可能发生危险。保证安全,救援灾区,这是队员们心里最常念叨的。下午两点,经过紧张的跋涉,救援车队终于平安抵达了宝兴县。
救援队从北京到宝兴县一共走了两天两夜,一路上大家吃的是冷干粮,喝的是冷水,但是,队员们没有抱怨,他们说的最多的是,我们是志愿者,我们的任务就是救死扶伤。
宝兴县可能并不是很出名,但是,一提起大熊猫就无人不知了,这里是发现第一只大熊猫的地方,也是我国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在这次4.20地震中,宝兴县成了重灾区。
赶到宝兴的有五只红十字会救援队,他们的任务是,搜索还没有排查过的偏远灾区,救助伤员,排除隐患,并调查统计受灾情况,及时将救灾物资运到灾民手中。刚刚抵达的救援队经过短暂休息后,兵为三路,又出发了。记者跟随其中一组前往峣歵藏族镇。没想到刚出县城十几里,前方道路被落石阻断,无法通行。
半个小时前,这里刚刚发生山体滑坡,万幸当时没有车辆路过,队员们都暗自庆幸。就这样走走停停,在崎岖的山路上行驶了四个多小时,终于到达目的地——峣歵藏族镇。
峣歵镇位于夹金山上,海拔2000多米,再往上走,就是当年红军长征时爬过的雪山。突如其来的地震打破了藏民平静的生活,许多房子受损,有些已经不能居住,帐篷成了这里最迫切的需要,救援队立即与指挥部取得联系。为了能尽快接收物资,队员们当晚没有返回县城,5名队员挤在狭小车厢里度过了一晚。凌晨3点,队长李延照的手机响了。
电话里说,指挥部传来消息,一批物资正从成都运往宝兴,5点左右到达峣歵镇境内,车上载了不少这里急需的物品。
救援人员说,他们21号下午3点从成都出发,已经走了一夜的山路,尽管素昧平生,但在这片经历了创伤的夹金山上,他们和村民之间,有了一种连接彼此的特殊的情感。
一次握手,互道珍重,不知下次见面又会是什么时候,此时的夹金山已经炊烟升起,救援队员开始逐户发放刚刚接收的物资。
救援队的另一路队员,在距离芦山县七八十公里外排查隐患时,遇到了三名发病的孩子,其中一个只有两个多月大,一天一夜腹泻不止,因为孩子太小,抵抗力差,临时的医疗点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可孩子的情况依然不见好转。
时间就是生命,队员们抱起孩子,顾不上想太多,直奔芦山县医院,经过三个小时的狂奔,终于到了目的地,孩子的病情也渐渐好转了。
4月24号,完成了排查任务,救援队奉命将返回芦山县修整。在过去的四天五夜里,队员们始终没有脱掉身上的衣服,没有刷过一次牙,只喝到两次热水,洗脸根本就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其实,像这样的救援队伍,在震区还有很多,作为志愿者,他们只求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那里的人们带去慰藉和力量。一路上,大家和震区幸存下来的人们一起,感受着家园被毁,山河失色的悲痛,但每一个人都始终坚信:只要还活着,就不可丧失生的希望。
虽然远隔千里,但是我们心系灾区,为它们加油鼓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