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25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的主题是“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全民参与,全力投入,全面预防。”从1985年境内发现了第一例艾滋病病人以来,我国已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49万例,其中今年1-10月份,新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6.8万人。众所周知,艾滋病的治疗是世界性难题,一直是一块“社会心病”,而如影形随的“艾滋病歧视”,也是一块巨大的“社会阴影”,成为艾滋病防治的最大绊脚石。
受记者委托,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给数十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打了电话,经过一上午的反复劝说,终于有一位感染者同意接受采访。今年夏天,25岁的小李从外地来到青岛找工作,没想到,这份仅仅做了两个月的工作,却足以让他后悔一生。
确诊后小李感觉天一下子蹋下来了,他把自己关在家里,疯狂地上网了解有关艾滋病的知识,但这反而更加重了他的痛苦和焦虑。
小李说,经过规律的药物治疗,他除了免疫力低下、容易感冒之外,和正常人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压力主要还是来自心理上,最害怕身边的亲友知道后,会用异样的眼光来看他。而卫生部的调查显示,有超过半数的艾滋病患者受到过各种歧视,并有过自杀的念头。记者在岛城街头采访时也发现,不少市民尽管知道日常的接触并不会传染,但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还是避之唯恐不及。
根据卫生部去年的统计,全国范围内艾滋病病毒传播的三种途径中,母婴传播只占了1.1%,各类血液传播占28%,而性接触类的感染者却超过了总数的70%,这类感染者数目最多,也最容易引起公众的反感和恐慌。
1992年,青岛地区发现了第一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属于出国务工期间被感染;90年代中期又发现了几例输血感染者;2000年以后,随着宣传力度和检测范围的扩大,被发现的感染者数量逐年上升,并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感染途径也日趋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