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周四,何静和毕艺,这对80后的小夫妻,又出发了,目的地,雷打不动——诸城马儿山小学。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队伍壮大了,很多人都惦记着那里的孩子们,一定要去看看他们!
星期四中午十一点,距离约定的时间还有半个小时,二十多位爱心市民,七辆爱心车辆,陆续汇聚到约定地点,诸城马耳山小学还有那位让大家念念不忘的11岁男孩丁士鹏,我们来了。马耳山距离青岛市区有两个小时的车程,为了节省时间,大伙决定跟何静小两口一样,在车上解决午饭。第一次和这么多人一块前往马耳山,何静除了兴奋,更是头一次感觉到,自己的肩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诸城马耳山小学,坐落在一个山坳之中。早在几年前,周围的几个村子连一所像样的学校都没有,六个年级分布在不同的村子里,孩子们上山下山,求学之路走得十分艰难。得知这个状况后,中央电视台一位叫做李艾东的爱心人士募集到三十万善款,这才建成了如今的马尔山希望小学。明亮的校舍,宽敞的教室,硬件算是过得去,可教育器材尤其是老师,仍然非常稀缺。
何静和毕艺,就像是一簇星星之火,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外面世界的门,让更多的光亮和温暖,照进了这座偏远的希望小学。一袋袋纯牛奶,是送给孩子们的第一份礼物,热心市民刘先生不愿面对镜头,直到确定全校六个年级的学生人人都拿到了牛奶,藏在镜头后面的他这才露出了腼腆的笑容。爱心车队里,还有一群特殊的志愿者,此时,早已按耐不住了。
马耳山小学三到六年级,全都开设了英语课,可全校只有唯一的一位英语老师,他已经五十多岁,因为不是科班出身,口语更是带着浓重的诸城口音。这下,孩子们总算可以上一堂纯正的英文课了。外教老师们决定,先在何静的音乐班里试讲一堂。外语学校跟马耳山小学约定,从十一月份开始,每个月会固定一到两次,由外教老师和外语学校的大哥哥大姐姐,来给小同学们解疑释惑。何静的音乐课堂丰富多彩,另一边,毕艺的体育课上,简直可以用不亦乐乎四个字来形容。
新足球一拿来,就派上了用场。利用毕艺上课的空当,爱心车队的成员们也着实年轻了一把。在这个偏远的乡村小学,孩子们的天真纯朴打动了每一个人,可记者突然注意到,爱心车队里的一名成员,竟然躲到一旁偷偷抹起了眼泪。原来,学校的操场上,有一个水龙头,这位细心的志愿者发现,每到下课,大大小小孩子们都会涌到这里。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默默向善的力量,在马尔山小学,这份力量正在凝聚发光,但愿,它可以像何静希望的那样,为更多的孩子带来知识和快乐,让他们可以飞得更高更远……
看着孩子们质朴的笑脸,同行的志愿者都很感慨,心甘情愿为这些孩子多做点,多付出点,同时,在他们的心里还挂念着一个人,丁世鹏。
这一天,多了老师,多了器材。学校无比的热闹,孩子们无比的高兴,此时此刻,爱心市民的心里还惦念着一个孩子,——丁士鹏。
志愿者一进门,这个有些阴冷的老房子顿时热闹了起来,地面上摆满了礼物,连落脚的位置都没了,屋里的丁妈妈,还没等缓过神来,手里已经被塞得满满当当。一笔笔爱心善款,何静都仔仔细细做了记录,再加上大伙现场捐助的,足有两万元。当然,礼物也是一样都不能少,有了这些香肠,丁士鹏再也不用一个多月吃不上一顿肉,肾不好的孩子需要补钙,十几箱牛奶够他喝一段时间。不光这些,还有更细心的呢。
台灯、书包、食品、新衣服,大家把小丁的生活照顾的面面俱到,这张A4纸的正反面,记满了热心人的电话号码,大伙都说,有什么事,千万别客气,需要帮助随时联系。之前因为实在筹不出钱,除了妈妈一周两次的透析,丁士鹏所有的治疗都已经停止。如今,娘俩终于可以继续看病了。得知大伙要来,在外面打零工的丁爸爸,特地赶了回来。他说,自己曾经咨询过医生,如果能坚持有效的給孩子看病,慢性肾炎是可以完全康复的。
突然来了这么多热心的叔叔阿姨,一直把自己当做小男子汉要求的丁士鹏,有些不知所措。除了谢谢,这个十岁的孩子,更多时候只是腼腆的站在一旁。懂得感恩,不光是丁世鹏,也是所有人一生都在学习的事情,而对于何静和毕艺来说,孩子们从内心洋溢出的幸福感,就是他们最大的礼物。
记得当时何静和毕艺第一次去看望小士鹏的片子就是我播的,看完片子之后心里特别难受,以至于我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此时此刻,我还是在演播室看完片子,虽然还想流眼泪,但是心里却特别踏实。爱心不在让马儿山小学的孩子们孤单,爱心更不再让小士鹏和他的妈妈孤单,我看到了希望,也仿佛看到了士鹏和孩子们美好的将来!祝福他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