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的开始,小单给出您一道题目:小明换灯泡不用梯子,请问小明是谁?答案有点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小巨人小明!如果这个问题有点简单,我再给您出个难的:小鸡小鸭同行,小鸭掉进坑里,小鸡如何救小鸭呢?很惭愧的是,到现在我也没想出答案。相信这样的脑筋急转弯,大人们都很头疼,不过更不幸的是,这道题,是针对考孩子的,更确切一点说,是幼儿园升小学的试题。类似的题目,还有不少,除了逻辑,还涉及到算数、英语、拼音、认字,也就是说,不少小学用这些应试教育的试题、来判断你的孩子是否优秀,决定着你的孩子,是否能获得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题目有多难呢,至少超出二年级的教育水平,录取率是多少呢,有媒体报道说,报考上海一所重点小学的孩子,高达3000余人,考试内容更残酷:在规定的二十分钟内,用计算机做出200道逻辑题,平均6秒钟做完一题,而该校最终招收的孩子,仅有60个,也就是说,平均每五十个报考的孩子里边,只有一个幸运儿。幼升小的残酷性,直逼中考、高考、等各种成人考试,神童,在不知不觉中就被批量生产出来了。
按理来说,老师的这些话,应该让家长脸红才是,可问题是,拼音、汉字、算数什么的,本来就应该是小学学习的内容啊,要是孩子都会了,他还用得着上学吗?但是理想为什么是理想,就是因为现实太骨感了,幼儿园小学化这样的教育超前化,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甚至在孩子入园前,就必须在亲子园学拼音、懂简单的算数。
尽管为了遏制这种“拔苗助长”,教育部发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详细指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应该知道什么,做到什么,可教育机构、家长依然是乐此不疲啊,因为我不学、别人学的话,我就落下了,而幼升小的考试,也显然没有和教育部接轨,一些重点学校甚至出现了幼儿奥数题,有些题目在网上,甚至成了家长之间相互比拼的内容:亲,我这里有一道变态的幼升小题目,你会做吗?
这样的题目对小单我这种早把知识还给书本的人来说,简直是一头雾水,可哪怕家长看着孩子再心疼,还是得硬着头皮逼孩子学,只为了孩子长大之后不会埋怨自己失职,再说了,哪怕题目再雷人,总会有孩子做出来,别家的孩子行,自家的孩子也必须行呀,万一受到老师的无情打击,也只能自认倒霉。
于是乎,一种让人无奈的恶性循环就诞生了:因为择校,所以家长想方设法提高孩子的“智力”,家长们的急功近利,反过来又增加的择校的残酷,而一些学校、尤其是重点学校也乐见其成,好学生是校长、老师名利双收的保障,多多益善。可怜的孩子,在该玩的年龄,被压上沉重的包袱,幼儿园最后一年,变成了学前班。有一个事实咱不得不承认,孩子戴上“小眼镜”的年龄越来越早了。
弯起了腰、弓起了背,并不是危言耸听。孩子对学习产生恐惧、厌恶等情绪,当家长的也别无奈,谁让资源有限,优秀者得之,怎么算是优秀呢,天赋什么的太虚幻,没有各种证书、背唐诗、懂英语、会算数来得实在,逼得家长把自己的孩子塑造成神童。如果孩子拼不了智力,那只能拼家长的权力或者财力了。因此各地幼升小考试依然我行我素、且愈演愈烈,在个别学校那里,教育已经不是社会公平的底线,而是社会等级固化的缩影。这些被提前压榨智力的孩子、通过拼爹获得优质教育的孩子,他们即使赢在了起跑线上,谁敢保证就一定能赢在终点呢?书包上的童年,让能他在人生的起跑线上跑多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