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又到了国际禁毒日,今年禁毒日的主题是“抵制毒品,参与禁毒”。此前的二月份,青岛市公安局禁毒支队,就成功破获了一个特大贩毒集团。2012年3月23日,专案组在即墨市某宾馆抓获犯罪嫌疑人杜某某,现场缴获冰毒300余克。警察:叫什么?杜某某。是不是你租的房间?是。屋里东西是你的?是。这是什么?冰毒?壶是谁做的?我。
瞅瞅眼前这个房间,桌子上堆满了冰毒和吸毒工具,打眼一看就是个毒窝。而这里的主人,就是眼前的犯罪嫌疑人杜某某。房间里还有没有了?没有了。这是什么?冰毒。这是谁的?我不知道,我真不知道。这是多少克?200多克。你什么时间拿过来的?今天中午。藏在什么地方?电脑底下。杜某某口口声声说只有桌子上这两袋冰毒,可细心的民警还是在电脑后面,又发现了两大袋冰毒。被抓了现形还敢撒谎,杜某某这胆子确实不小。杜某某,即墨人,80年出生,自打2010年染上毒瘾之后,就走上了“以贩养吸”的不归路。杜某某:借了很多高利贷,我就没钱吸毒。我就想弄点钱。我认识了夏某某,他介绍我认识了高某某。第一次我弄了360克,我给夏某320克,剩下40克我留着了。顶账了。挣了不到2万块。
参与贩毒,不仅有充足的毒品供给,还能赚钱顶账,杜某某的胆子变得越来越肥。今年2月,杜某某的好友夏某某被警方抓获,这下杜某某受了惊,不敢轻举妄动,只能随身携带冰毒。电脑里的冰毒的是谁放的?我。从哪里哪来的电脑?我一直带着,拉到宾馆了。在家里缴获了14克。这会了,我说的都是实话。4月7日下午13时,在城阳区某小区抓获犯罪嫌疑人曹某,现场缴获冰毒40余克。屋里这些东西都是你的?嗯。冰壶?工具?都是你的?是。这是什么?酒精。烧冰用的?嗯。在曹某的这处毒窝里,也是同样的摆设,桌子上全是冰毒和吸毒工具。他今天过来是让你取货,货过来是不是?是。这里是什么?茶叶,茶叶里面是。称重。多少?46.7,我不知道多少我不知道。他给你发过来一克的话,你干不干?不干。四十克差不多,对不对?对。这是什么?冰毒。(现场检验)呈阳性。
将冰毒隐藏在茶叶袋里进行运输,毒贩真是费劲了心思。可惜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警方就连续捣毁多个贩毒窝点。他们有这么一个特点,每次去成都之前都会有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资金打到高某的账户上。一个月平均有多少的资金往来?一个月就几百万吧,半个月为期限,半个月的频率,一个月两次,几十万甚至到一百多万这么个数额。随后警方联系了人民银行,对这些账号进行核实,成功的将杜某某和夏某某的个人银行账户,包括周边关系人账户,一一排查出来。专案组认为破案时机已经成熟,全面收网。今年2月16日,在青岛的夏某犯罪团伙6人,在城阳落网。
根据犯罪嫌疑人曹某某的供述,他们的毒品全部来自四川,警方顺藤摸瓜找到了他们在四川的上线。鉴于案情重大,为了将犯罪团伙一网打尽,公安部禁毒局将该案列为“1.05”目标案件,并要求四川省公安禁毒部门协助侦查。经过侦查夏某和杜某每个月都会乘飞机前往成都,2-3次,每次去之前都会通过银行账户,往高某的账户上打大量的现金,每次金额从几十万到上百万不等。警方推断,这个收钱的高某,很有可能就是这贩毒集团在四川的上线。随后青岛警方远赴四川乐山,对高某的生活规律进行了侦查,并成功摸排出了高某的上线唐某。民警:通过侦查发现唐某的成都市五湖区某一高档小区,租住一个套三的房子,只是他一个人住。
一个人住这个大的房子,难道里面有什么猫腻?随后,警方化妆成小区保安,对唐某进行守候。民警:一天一夜的守候,终于在第二天的下午3时许,唐某从屋里出来,出来以后,直奔他的车去,在他的车旁边,被我们的同事抓获,从身上搜出冰毒10余克。这是干什么用的?提炼麻黄素。然后呢?制毒用的,冰毒。这是什么?干什么用的?制毒的东西。这是什么?烧碱。这是什么?甲苯。这是提取东西的。
眼前这个窗帘常年不开,四处堆满了化学物品的房间,居然是一间小型的制毒工厂,唐某就是通过这间130平米的制毒工厂,生产冰毒,然后将冰毒交给高某进行销售,大赚黑心钱。民警:当场送他租住的房间里缴获液体冰毒半成品大概20公斤,制毒的化工原料大概40公斤,以及大量用于制毒的设备工具。随着唐某的落网,青岛市公安局禁毒支队成功破获“1.05”目标案件,共抓获14名嫌疑人,缴获冰毒400余克,打掉制毒工厂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