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魂一刻频频上演 记者调查小区电梯  11-11-10     视频长度:

您当前的位置 :青岛网络电视台 > 栏目 > 生活在线 正文
  

现在高层建筑越来越多,电梯的使用也越来越频繁,很多人回家,上班,逛街,吃饭都得和电梯接触,说实话,要是顺畅还好,要是遇上高峰时间,等电梯,赛电梯的过程的确让人很烦躁,而且现在因为电梯发生的事故还出现的纠纷也越来越多,我们生活在线也说过好多例了,那么是电梯质量有问题?还是我们对电梯的使用有问题呢?今天我们记者针对这事,做了一次调查!

5月13号,麦岛家园的王先生正忙活着装修新房,从28楼坐上电梯下行到6楼时,电梯突然一颤,直接掉到了2楼。2011年6月23号,家住北国之春七星花园的小王遭遇惊魂一刻,本想坐电梯下到一楼,不想却被直接送到了地下室。四个月后,10月31号,兴隆家园30号楼的电梯也闹了悬,杨女士从5楼直接掉到了负一层,还没等她反应过来,电梯竟然又升到4楼并自动开了门。随着高层住宅的日益普及,电梯出意外的频率也是有增无减,有过类似经历的人,常常会因此产生恐惧感,有人甚至干脆舍电梯而爬楼梯。原本是为居民提供便利的工具,为何会摇身一变成为许多人眼中可怕的跳楼机?频频发生的故障,我们对电梯还能有多大的信任?

青岛市锅炉压力容器检验所是我市唯一的电梯类特种设备检验机构,刘衍胜工程师告诉记者,一部电梯的运行,看似只是简单的上上下下,其实,它涵盖了生产,安装,使用,维修,保养,检验等9个环节,电梯故障率的高低,跟物业公司以及电梯维修保养单位是否专业,是否尽职,息息相关。电梯是小区居民的共有财产,除了要有专业人员进行定期的维护外,业主们作为电梯的所有者和使用者,日常的爱护和正确的使用也同样重要。由于居民使用不当造成电梯故障,生活在线也曾经报道过。7月18号,北国之春小区的一部电梯突然失了灵,从六楼直接滑落到4楼,住户张女士在里面困了半个多小时后,才被110民警救了出来。而造成故障的直接原因,就是一块小小的木头。物业人员判断,这很有可能是在运送装修材料是不慎卡在电梯间里的,类似的情况,在一些新建小区尤为突出。

为了验证专业人士的说法,记者走访了青岛的几个新交付小区,发现,电梯在这些小区的使用情况,确实不乐观。这是记者在几个新建小区调查时拍到的画面,小区刚刚交付不久,不少新房都在忙着装修,电梯还真是跟着挺遭罪。运货的工人费了半天劲把货物装上了电梯,出门时,为了卸货方便,又熟练的拿一个工具包挡在了电梯间门口。大约停顿了三分钟,货物终于全部被运出了电梯。而此时,电梯自身的运转程序已经被外力彻底打乱了,电梯的两扇门怎么也关不上了,想要正常运行,更是不可能。记者只好步行下了楼。看来,运载货物时不经意间对电梯造成的伤害,还真是不小。

青岛市现在有1万3千部电梯,而且正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专家说,基于电梯构造的灵敏性和使用人员的复杂性,出现故障很难完全避免,不过从专业的角度来看,电梯的坠落和关停,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危险型。我们该如何克服对电梯的恐惧,一旦发生意外时如何自救,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专家说,电梯出现急坠,其实是启动了自我保护装置,而之所以会给人感觉像是坐“跳楼机”,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作用。作为《青岛市电梯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的起草人之一,刘衍胜多年来对电梯安全有着比较深入的了解,他告诉记者,人们最担心的是电梯急坠问题,一旦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要保持镇定。

虽然我没遇到过电梯故障,但是有一次乘坐电梯,旁边的一个小朋友,顽皮不小心按到了报警扭,当时,他妈妈还很不好意思,下了电梯一直在那等物业的工作人员到现场,好跟人家解释解释,可从我和他们分开到办完事,十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后,又碰到了那对母子还在原地,却没看见物业的人,他们说一直就没人去。我在想,这是没事,万一有事,怎么办?

由于部分电梯内的信号较弱,电梯出故障时,警铃的作用就尤为突出。可现实的情况是,很多电梯里的警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2011年6月号,北京路一小区,13岁的初中生圆圆被困电梯,按下警铃后救援人员迟迟未到,孩子足足在封闭狭小的电梯间里被困一个多小时。今天,记者随机走了三个小区,有两个小区的电梯形同虚设。第三个小区,物业反应迅速,几秒钟的时间,便跟电梯内的乘客取得了联系。为了更方便的联系被困乘客,按照规定,今年3月1日起新开工建设的小区,电梯内必须安装更为先进的通讯设施。跟外界取得联系后,被困乘客要做的便是等候救援了。不过在等候的过程中也要切记,不要撞击电梯门和强行扒门。

当然,这些都是万不得已时才会用到的应急措施,保证电梯的安全,关键还在预防。根据《青岛市电梯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规定,电梯运行费要专款专用,物业服务企业应当每半年向业主公布一次电梯运行费收支情况,业主可据此对本小区电梯费的使用情况,定期保养的情况等等进行监督。随着电梯使用越来越频繁,如何保障电梯运行安全,无论是使用者还是维护者,都应该共同努力,让电梯真正成为一个安全的场所,而不是大家身边的安全隐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