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言万句,强调了两件事,一是春运安全,二是春运秩序,正赶巧,今天也是青岛地区鞭炮开卖第一天,记者买了几挂,然后又采购了些酒精,扮成乘客,去几个汽车站转了转
出发之前,记者先做了点功课。鞭炮、消毒酒精、灌装空气清新剂,统统放在了一起。当然,为了安全起见,特意准备了灭火器。第一站,位于火车站附近的旅游汽车站。
看到记者背着大包小包,车主们是相当的热情,不管去哪,先上车再说。行李?随便放!咦,这辆车的车门上有着明显的标志,检查应该比较严厉吧。
在汽车站转了一会,记者有些失望,这里并没有看到安检设施、安检人员,不论你想去哪,直接上车就行。
记者又来到了下一站。一进门就看到了安检仪,还有两位安检人员。记者觉得心里有点底儿,没想到。
鞭炮酒精放在一起,这么大个包,怎么没反应呢?难道是安检设施坏了?记者重新过了一遍安检。
说的倒是头头是道,可鞭炮就在包里静悄悄的待着,愣是没查出来。难道安检设施只是个摆设?带着失望的心情,记者又来到了第三站,四方长途汽车站。
春运已经渐渐进入高峰,旅途安全牵系着千家万户,可记者带着这么多易燃易爆物品,竟然顺利的通过了安检,确实不让人放心。是带的物品不够“劲爆”?还是安检力度不够“给力”?相关部门,应该给大家一个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