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高校相继放假,归心似箭的学子们,眼下除了忙着准备没考完的科目,再就是张罗着回家了。有些人也瞅准了机会,不能错失良机,同学们,谁说春运难呐?包车吧,准保把你送到家门口。真有这种好事儿?
墙上、树上、广告栏,包车信息,成为眼下各高校信息栏里绝对的主角。
同学们说,每年到了寒暑假前,这类小广告就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头来。
下面的旧广告刚刚撕去,上面的新广告又匆匆贴上。什么豪华大巴、价格优惠、保送到家等等字眼,信誓旦旦,让人眼花缭乱。口气和底气,绝对超过火车站和汽车站。这种自信从哪里来?谁给他们的底气呢?记者根据小广告上的电话,挨个打了过去。
电话里,甭管是上济南的,还是发临沂的,都是热情的老乡在说话,老乡加同学,确实很给力。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广告背后都是啥样的人在为同学们提供方便呢?记者以要买票为名,约出了一位负责跑临沂线路的同学。
这位男同学,年纪不大,可说起包车的事,手拿收据本的他是相当的职业。
口口声声说车是有手续的正规车,可当记者提出要车票时,这位同学却带着满脸“你OUT”了的表情,回答了记者。
收据代替车票,校门口就是始发站,包车回家真就那么方便吗?学生小李,跟记者讲述了他的包车经历。
延误发车,半路拉客,这个还好说,最让小李难忘的,还是半路上的“打游击”。
有了这次痛苦的包车经历,小李成了包车的坚决反对派,但在小李的身边,忠实的支持派正在日渐壮大。
少花钱,少走路,是包车支持派热衷的理由,表面上是省钱省力了,可背后的隐患呢?
吴处长说,近几年,高校学生返乡包车的现象,呈增长趋势,包车形式不是不可取,只是要取之有道。
校园包车小广告是陷阱还是馅饼,归心似箭的学子们,可得冷静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