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回来。大家平常坐公交车注意过报站吗?下一站,浮山所。the next stop is浮山所。一般都是双语报站。如果我说三语报站呢,第三种语言用什么说?方言。青岛话我可能还说不利索:下一站浮山所。真要用方言播报,大家能听习惯吗?这两天在杭州,就把三语报站的想法付诸实践了:在原来普通话、英语的基础上,加上由当地电视台一档方言节目主持人播报的“杭州话”报站。
其实说起来,方言报站不是新鲜事儿。很多城市已经尝过鲜了,比如上海、广州、深圳、苏州,都有。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杭州这次的方言报站,在网上惹起了一波口水战。有人觉得无所谓,又不是不说普通话了,是在普通话之外,额外加了方言,甚至可以说是一件好事儿,方言可以让你记住根,方言报站可以弘扬地域文化。反对的人也是拿方言说事儿,我们一直大力推广普通话啊,在公共场所播报方言,这是种倒退,没必要。何况,这种使用方式有区分本地人、外地人的嫌疑,你不是人为制造矛盾嘛。
首先我想说,不是所有的公交车,只是一个线路的公交车方言播报,就能上升到地域歧视的高度,实在有点儿玻璃心。跟户口、社会福利政策、子女上学这些相比,报个站名就歧视了?不至于的。其次,我们再说说口水仗的核心问题:在公共场合,使用地方方言,到底合不合适。
从实用的角度看,杭州这趟公交车做的没什么毛病。我翻了翻当地媒体做的报道,公交车跑的线路都是老街区,本地人口居多,为了方便那些、经常坐公交车出门的老年人,在普通话之外就加上了杭州方言,说白了就是为了照顾老街坊出行,是一种人性化的操作。那么现在我们试想一下,扩大范围,杭州所有的公交车都推行方言播报呢?这算地方特色,还算地域歧视?
2009年,上海东方广播电台的一档节目里,一位外地听众打进来抱怨,说上海人总说方言,结果遭到了本地主持人的怒怼——“请你以一种,团成一个团的姿势,然后,慢慢地比较圆润的方式,离开这座让你讨厌的城市”。这不就是让人家滚嘛。2009年啊,微博刚火起来,这件事情当时在网上吵翻天了,就是因为方言的问题、直接触发了本地人与外地人的情绪。所以大家看,用不用方言、怎么用方言、在哪里用方言,看似事儿小,实则麻烦不少。外地人和本地人为什么而争?身份识别。方言最大的意义在哪里?身份识别。这就是问题的根源。
方言,承载着一个地方独特的乡土文化和风情。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方言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交流工具,更有价值意义,它已经衍化为一种身份识别的“符号”。随着城市化与人口流动,普通话被更广泛地应用与推广,而方言的使用人群、和使用范围则不断地缩减。杭州试行公交报站,虽然有便民的考虑,背后却是希望保存这份乡音,保存乡音背后独有的地域文化。
这个事儿特别矛盾,换句话说,凡事儿有利也有弊,你在强化地域文化、强调本地人口身份意识的时候,就容易触动一些外地人敏感的神经,觉得不被包容和接受。大家仔细想,这种现象,越是在大城市、经济发达的城市,就越明显。比如我们说到的上海,杭州。
为什么?一方面,越是大城市,人口流动性就越大,方言消亡得越快,保护的呼声就越高。另一方面,经济越发达,越能带动本地人的话语权。不然一个电台主持,怎么有底气在节目里让观众圆润地离开?经济发达,大家就都会以“是本地人”为骄傲,也希望本地人的生活方式、本地方言、本地习俗,能主导一个地区的话语权。那么对于那些试图融入、却处处被区别对待的外地人来讲,他就会觉得不舒服。方言不像是被保护的乡音,而是搞身份区别的工具,是一种潜在的身份优越感。站在这个角度说,我个人觉得,个别线路参考便民试行方言报站,可以,全部公共交通出行工具普及,就是不合适的。公共服务的基本精神,或者说底线,是均等化,不能过分地推崇方言。
说到底,大家对待方言什么态度,要看方言究竟扮演了个什么角色。如果是为了增加地区文化生活的丰富程度,那么无可厚非。可如果,方言异化成本地人和外地人的身份标签,这种身份认同反过来又强化了彼此争夺公共资源的矛盾,那么强制推行反倒是个麻烦事儿。比如杭州这次的公交报站口水仗,小范围试行竟然砸出了大水花:“外地人”觉得,“本地人”不欢迎自己,“本地人”觉得“外地人”不喜欢我们的“方言”,不融入我们的文化。
最后,我们探讨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问题:不考虑便民不便民的问题,公共场合应用方言,是不是真的能保护地方方言。大概三年前吧,主持人汪涵自掏腰包,465万保护方言。那句著名的“普通话让你走的更远,方言让你记住你的根在哪里”,也是从那时候喊出来的。那么方言真到了需要保护的地步了吗?这个问题不局限在中国,放到全世界也是一样的。全球化的进程里,全世界的方言都在迅速消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显示,全世界现有的6000多种语言中,有96%的语言目前只被4%的人使用,有近3000多种语言属于濒危语言,有专家估计,到本世纪末,世界上50%到90%的语言将会消亡——濒危语言消亡的速度比濒危动物消亡的速度还要快。可是方言的消失,真的就代表文化的消亡吗?
我个人意见保留。文化的载体有很多种,不仅仅有语言。而弱势方言的消失,本身就是一种没有竞争力的表现,语言本来就是交流的工具啊,没有竞争力就没有人用,不管你如何保护,它迟早要消亡。这话反过来说,只要有人用,只要它能保证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交流,你不保护它也不会死。
当然了,像汪涵这种个人的行为,花钱去保护方言,这是个人自由。是义举,是情怀,也很重要。但是公权力就不方便介入太多了,比如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推行方言,反对的声音这么大,落地就真得好好琢磨琢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