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单和旭哥逛的农具博物馆,位于崂山区沙子口街道的小河东社区。咱们来瞧瞧这里收藏的东西,铁锨、爬犁、小推车、石碾子,还有锅碗瓢盆等等,都是老一辈的村民们过去种地时,使用过的农具和生活用品。
目前农具博物馆里,陈列了五六十种,共计一百多件干农活儿的家伙事儿。王美燕说,自己今年五十多岁了,但这里的东西,有相当一部分是没有用过的。就拿刚才那杆大秤来说,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了。
除了常规的农具之外,还有一些是村民们脑动大开,自创自制的。比如说,这个用葫芦做的玩意儿,您能猜出它是干啥的吗?
在过去没有大型机械的情况下,播种、收获都得靠人力来完成。而农民们发明了这些辅助的工具,让农活儿变得稍微简单一些。现在虽然它们已经没有了用武之地,但是从这些农具上,还是能看出前人的智慧和农活儿的艰辛。
在这两人多高、近十吨重的大型机械面前,旭哥那点儿体格,毫无还手之力啊……不过说到联合收割机,他俩还真是第一次见,虽然爬上去费点儿劲,但确实是分难得的体验。司机姚大哥,就是平度市蓼兰镇、南姚家村的村民,他操控起轰隆轰隆的大机器可一点儿都不含糊。七亩地才哪儿到哪儿啊,跑上两三圈儿就收完了。
七八亩麦子,不到半个小时的功夫,全部搞定。厉害了!当然机器虽好,也有开不到的地方。比如这两座大铁塔下,边边角角的机器不好施展,只能靠最原始的方式,人工手动收割。这活儿干起来,就有点儿费劲了。
刘校芳告诉旭哥,退回二十年前没有收割机的日子,不能等到麦子完全成熟变黄,就得动手收割了。整个夏收忙活下来,真得累脱一层皮。
现在好了,一台联合收割机,就把这些活儿全包了。既然都来到地里了,也不能让旭哥闲着。铁塔下面那点儿麦子,就交给他吧。
这联合收割机的强大之处就是,它不光收得快,而且还节省了脱粒儿的步骤。在麦地里走一圈儿,当场就能把麦粒儿吐出来。
过去一个月才能干完的苦差事,现在不到半小时的功夫,齐活儿了。又省事又省力,稍微晒一晒,就能卖了换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