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导演的《芳华》,不知道大家看没看。这部年代感极强的电影,我这个年龄很少能有共鸣,但其中一个桥段印象还是很深刻的,女主角在集体当中受排挤。这种被孤立的感觉,对一个人的精神打击是非常巨大的,成年人尚且承受不易,更何况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她才刚刚开始接人待物,刚刚开始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一个老师带头儿孤立他。用心何其险恶,我觉得这幅嘴脸比用针头扎孩子更丑陋。这样的幼儿园,真心待不起啊。同样是关于孩子的事儿,周末朋友圈又扎炸了。一块钱你买不了吃亏,一块钱你买不了上当,你愿意用微信里的一块钱,资助贫困的孩子吗?听起来好像不赖,电视机前的你,有人掏这一块钱吗?来看今天的热点关注。
上周末,我的朋友圈被一个叫“同一天出生的你”的活动,给刷屏了。不知道大家点进去看了没有,这是一个为贫困学生捐款的活动,活动页面上是这么宣传的“听说同一天生日的人冥冥中会有命运的牵绊”,鼓励网友输入自己的生日,找到和自己生日相同的山区小朋友,为他捐上一块钱。
一块钱说起来真不多,举手之劳就能帮助和自己同一天出生的人,好事儿啊。于是,这个活动立刻引爆了公众的捐款热情,短短一天,发起活动的平台就收到了250多万元的捐款。但很快,就有细心的网友发现,不大对啊,同一个孩子怎么有两个不一样的生日啊?有的孩子的生日,甚至出现了2月29日这样并不存在的日期,什么情况啊这是?
面对质疑,活动发起方“分贝筹”回应说,受助学生信息是真实的,都是由各地的驻村干部实地走访了解,拍摄并上传的。之所以出现信息错误是因为内容还在测试阶段,出现错误情况在所难免,本来是为了测试产品的传播率,才让工作人员发到朋友圈的,没想到一下子就出现了爆炸式传播。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个叫“同一天出生的你”的活动,有点儿似曾相识的感觉。还记得今年8月底被刷屏的“一元购画”吗?也是用一块钱,就可以购买患有自闭症小朋友的画、作为手机屏保,短短一天的,发起活动的平台就筹集到了1500万元的项目筹款。虽然两起活动都受到了质疑,但不可否认的是,从“一元购画”到“同一天出生的你”,这种有明显营销意味的“公益爆款”项目,正在悄悄改变着目前中国公益领域的规则。我看现在很多媒体又把这个问题给拔高了一个层次,说将孩子们的信息直白地展现在公众面前,将捐款人等同于消费者,以物化儿童的方式来消费贫穷。合适吗?合法吗?
先来说说“同一天出生的你”、它的募捐形式值不值得提倡。募款中,发起方通过特定孩子的肖像和所谓的感谢语言、来进行项目整体的宣传,可以说是非常简单粗暴了。尽管主办方表示,我们使用孩子的肖像和信息,都是得到过孩子监护人的书面授权的,但还是引来不少批评的声音,甚至有人认为这是在“用儿童的照片进行乞讨式筹款”。这还是公益吗?
另外,这种募捐是不是合法的?慈善法规定,慈善组织通过互联网开展公开募捐活动的,应当在民政部统一或者指定的慈善信息平台发布公开募捐信息。而发起这次募捐的微信服务号“分贝筹”,它的账号主体,是北京零分贝科技有限公司,并不属于民政部指定的13家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发布平台。
目前,“同一天出生的你”活动已经停止,也不能再选择生日日期了,活动页面出现提示称:本次活动已筹集善款2555898元,将全部用于云南省镇雄县2130名贫困学生一年的生活补助。说是全部用在孩子身上,但作为一家私营企业,整个活动的成本谁来支付?由企业全出,不大可能吧?企业不赚钱啊?另外,整个过程又由谁来监管呢?
最后我说点儿我的困惑啊。我们现在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商业性公益组织开始介入各式的爱心活动,这些人特别会营销,特别会把营销和公益搀和在一起,而且单从效果上看,确实取得了现象级的成功,至少从商业标准上看投入产出比,真的相当成功了。我的问题在于,不管是从伦理的角度,比如出让孩子的肖像权及部分隐私;还是价值观的层面,比如消费贫穷、乞讨怜悯,这些很新鲜的模式,中国公益真的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