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来看。最近这阵子,我正在网络上听课。什么内容呢?如何写出惊爆款的十万加文章。你看我那微信公众号一篇篇点击量没有过千的,怎么才能过万呢?说实话套路很多,从标题、到措辞,人家火都是有火的道理的。听完以后我特别欣慰,我为自己感到骄傲和自豪啊,作为一个媒体人,最起码我从来没忽悠过你们。而那些转发成百上千万的谣言,都是不能信的。来看今天的热点关注。
“雾霾天里主动咳嗽,能使呼吸道产生巨大气流,对呼吸道起到及时清扫和保护肺脏的作用。猛烈的咳嗽还能够增强肺活量,提升肺的免疫力”。在朋友圈看到这样的消息,你信吗?有人信了,每隔一小时,就主动咳嗽个三五分钟,结果一个星期,就把自己咳进了医院。没事儿咳出病,你说窝不窝囊,这是“关怀式”谣言导致的一个现实案例。就在几天前,有媒体针对类似谣言进行了调查,发现近年来,带有“别再吃了”“别再喝了”“别再用了”等字样的“关怀式”提醒类谣言,在微博、微信上频繁出现。仅去年到现在,微信辟谣工具就已对超过100万条谣言进行辟谣了。
这类谣言的危害在于,它打着关怀的幌子,不仅使传谣的真正动机被掩盖,而且还带有捆绑亲情的味道在里面。大家看这种别再吃了、别再喝了、别再用了,都谁发给你的?反正我的同龄人是不可能给我发这些东西的,我手机里绝大部分类似信息,这么说吧百分之九十八都来自我妈。我只有一种态度,这谣言,别听他们瞎说。我妈也只有一种态度,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无解。真的,我因为这些谣言少吃了多少东西。此外,这类谣言还有一个很致命的特点,就是乍一看上去,都挺有道理,就比如“主动咳嗽清雾霾”这个谣言,它所依赖的简单道理是,咳嗽可以产生巨大气流,进而对呼吸道起清扫作用,也能增加肺活量。从常识上看,这似乎很有道理,尽管进一步分析,这些说法都不值一驳,但普通人通常只看到皮毛,就够了,就信了,然后就“随手转发不客气”。
现在我就要告诉大家,你们以为的“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背后潜藏的那些小秘密。大家没发现,类似的推送内容里,都是带广告的吗?如果没注意,下次得留神了。不管是中间还是结尾的地方,一定会有广告的图片或者链接。对于公众号来说,阅读量和粉丝数是广告价格的主要依据,你每一次阅读或者转发,都会给发帖的人带来收益的。这背后的利益链条有点儿类似于传销,层层分成。看在钱的面子上,无论造谣的还是传谣的,都特别有动力,于是这些谣言编得越来越花哨,越来越高大上,甚至有些已经以假乱真到了、没有专业知识根本难以辨别的程度。我们之前列举过差不多的一些骗局昂,什么马上就删,惊天秘密这些,现在希望大家在词库里再多加一个词组:别再怎么怎么着了。你算老几啊,我用得着你告诉我干什么干什么吗?
“别再喝了!桶装水开封3天后细菌增加227倍”,这是12月份最新被辟谣的谣言之一。这个谣言简直太高级了,它建立在一个基本事实之上:水开封后,细菌确实会大量增加。区别只是到底细菌增加了多少,以及3天后水到底能不能喝。不管你怎么辟谣,你妈只要一句“反正开封后最好尽快喝完”,就能完胜你。这种完全不讲道理的碾压,会造成另一个值得警惕的趋势,当人们越是轻信“网络谣言”,就越是难以形成基本的理性阅读习惯和逻辑思维能力,这反过来又造成了对“谣言”的免疫力越来越差,这种恶性循环不得不防啊。怎么防呢?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公众号,有一说一,绝不忽悠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