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的经济活动大都放缓了脚步,但是投资青岛的风头之劲令人惊讶:据统计,农历春节至今,青岛陆续网签的各类项目有近300个,总投资超过3900亿元。这是去年以来青岛“投资热”的强力延续。今天,《经济日报》刊发文章《青岛投资增长“蹿高”是如何实现的》,从提高站位、改变思维、专业招商、尊重企业、优化体系五个方面,深度解读青岛投资高增长的“含金量”。
文章说,提高站位才能把握大势。2019年3月27日,青岛在深圳举行的“双招双引”推介会上,首次亮出“投资青岛就是投资国家战略”。7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做出了在青岛建设上合示范区、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的决定,由此,“投资青岛就是投资国家战略”有了中央决策依据,全国乃至全球投资者的目光聚焦青岛。
改变思维才能打破桎梏。平台思维是青岛改变传统点线思维模式,打破常规双招双引方式,让资源配置效率倍增的创新做法。目前,青岛已拥有各类平台近200个。会议会展也成为重要的招商平台,据不完全统计,青岛2019年共举行了300多项大规模会展活动,吸引了50多个国家10万多人参会,共签约项目数百个,投资额数千亿元。
尊重专业才能赢得资本。2019年5月份在全球创投风投大会上,青岛出台了全国最优的基金引进政策,吸引全球投资者纷至沓来。截至2019年底,青岛共有基金404只,管理规模90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0.8%、25.7%。据中国基金业协会最新公布的数据,2019年,在全国范围登记备案机构增速普遍放缓情况下,青岛基金发展各项指标增速逆势上扬,私募基金管理人增速全国第一,青岛已成为创投风投普遍关注的热点城市。
重视企业才能做强产业。2019年10月29日,青岛召开了一次特殊的专题会议——市委书记、市长携多个部门和区市相关负责人,专题研究青岛民营企业伟东集团设计的“人工智能+互联网教育千亿级产业集群实施方案”。这也是青岛确立由企业作为配置资源主体、发挥企业优势做强产业的实际行动。据了解,目前青岛已有工业互联网、海洋生物大健康等多个产业,采取了由龙头企业拿方案、政府论证支持的方式,准备进一步做大做强。
优化体系才能长期持续。青岛以“学深圳、赶深圳”为契机,在2019年连续派出两批共300多名干部,赴深圳体悟实训。以此快速打破干部传统思维定势,培育干部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开放型的“三化一型”素质,重塑优质营商环境。面对部门之间“壁垒”导致行政效率低的共性问题,青岛通过发起海洋攻势、“双招双引”攻势、“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等15个攻势,实施流程再造,打破部门界限。
文章最后说,只要路走对了,就不怕遥远。青岛正通过创新实践,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聚势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