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青岛人的记忆里,每逢雨雾天,低沉婉转的“海牛”叫声就会从海上传来,提醒来往船只注意安全。
这个“神秘”的声音来自团岛灯塔,63岁的王炳交已经守护了这座灯塔43年。
团岛灯塔守塔人王炳交:
每当人们的夏季航行看不到灯塔的时候,就要靠声音导航。它是东德进口的一台电雾号,它发的周期信号是30秒一组,响五秒停两秒,响两秒停两秒,响五秒停七秒,加起来就是响13秒,停17秒,翻译过来就是我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青岛港团岛灯塔,东经120度零16分,北纬36度零4分,坐标,船舶听到这个声音,就可以安全航行,不会发生碰撞、触礁风险。
电雾号配电盘的背面,
“1915”的年号如同一个烙印,
记载着一个时代的故事。
1915,并不是团岛灯塔最初建造的时间,在胶州湾漫长的航运史上,曾经为船舶引路的有旗帜、灯笼、石柱等自然航标和人工航标,直到1897年,青岛港口有了现代意义的航标。
青岛市档案馆宣传处处长周兆利:
德国侵占青岛之后,想把青岛建成商港和军事要塞,德国也想在这个地方驻扎海军,团岛这个位置,正好位于胶州湾湾口这个位置,非常重要,隔着薛家岛只有3000米,跟薛家岛遥对,团岛脚下正好是进出胶州湾的一个水道,我们都知道叫沧口水道,这个地方水流湍急,德国人为了保证他商船和舰船出入安全,就决定在团岛岬这个地方修建灯塔。
占领青岛的第二年,德国人就开始着手修建灯塔。1900年,这座名叫“游内山”的圆柱形灯塔投入使用,灯塔由低到高逐渐变细,所使用的弧光灯晴天的时能照射15海里。当时修建它的工匠不会想到,这座灯塔在团岛岬仅仅伫立了14年就毁于战争的炮火。
青岛市档案馆宣传处处长周兆利:
到日德青岛之战,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德国为了阻止日本占领青岛,就派它的工兵把团岛灯塔给炸毁了,直到1919年8月份,日本人才把团岛灯塔恢复起来,这个时候灯塔的形式已经跟德占时期不一样了,它已经变成了一个八角形的灯塔,它采用的灯光比德国时期有所改进,照射的距离也更远了。
从1919年开始,团岛灯塔的鼓形灯器一直沿用至今,白绿红三色灯光穿透黑暗,为进出胶州湾的船舶提供指引,来往船只的数量、气象、海流等数据也都在灯塔记录观测的范围内,以供军方参考。
兴建港口码头、布设灯塔航标,列强的真正意图是长期军事占领和贪婪的经济掠夺。从1898年到1914年间,德国人相继在青岛建成了游内山、朝连岛、小青岛等5座灯塔和10座灯桩,沿海航标设施建成规模。
团岛灯塔灯塔长蔡建:
现在我们的团岛灯塔、小青岛灯塔、朝连岛灯塔、千里岩灯塔都是有人值守灯塔,有人值守,可见其重要性。
沿团岛灯塔往东,与长虹远引的栈桥相对的是小青岛灯塔。近百年来,它所在的海中小岛几易其名,唯有这座锥形的灯塔经历了百年沧桑巍然矗立至今,成为青岛地标性的建筑。
青岛市档案馆宣传处处长周兆利:
1933年的时候,青岛市政府把这个小岛辟为一个小公园,1936年进行了一个评选,小青岛这个地方被列为青岛十景之一,我们说青岛有什么,飞阁回澜、琴屿飘灯、湛山青凡、澎湖揽月,在当时的评选中,小青岛就因琴屿飘灯位列其中。
灯塔,不仅是航行安全的保证,更是国家主权的象征。1953年,青岛沿海的航标由海军接管,按海军防区建制实行区段管理。23年后,周成祥参军入伍,并作为一名海军战士来到朝连岛,当他远远看到海岛最高处的灯塔时,并没有想到,今后的大半生都会与这座八角形的石砌灯塔相依相伴。
原朝连岛灯塔灯塔长周成祥:
我们当兵的时候就去修路,修房子,修机场,修操场,岛上这些建筑,基本上,都是我当兵的时候建成的。这座灯塔周围都是航线,一条是北边航线,是开往大连、威海、烟台的一条航线,南面有一条航线,主要是出国去往日本韩国的一条航线。
原朝连岛灯塔灯塔长周成祥:
1982年转业到青岛航标处,在朝连岛一直到1993年。由于千里岩的机器经常坏,单位又把我从朝连岛调到千里岩,在千里岩一直干了20年。对这两座岛我都有感情。现在潮连岛周围是青岛港的锚地,青岛港发展地这么快,这座灯塔也有很大贡献。
在青岛绵延700多公里的海岸线上,
分布着多处航标,
近百年来,它们在风雨中巍然屹立,
引导来往船只安全通航,
守护着一方海域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