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海 这座城》第四集:旧影

2019-04-26 22:35 来源:爱青岛

  青岛的樱花又迎来了一年中最美的季节。

  樱花掩映中,这四栋外形相似的德国新哥特式建筑围拢出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的主要框架。一百多年前,这里作为营房驻扎了德国海军的4个步兵连,响彻着士兵操练的德意志口令。

  文史研究者王栋:

  俾斯麦兵营是分两期建设,这是第一期,1901至1903年,建设的这两栋德式兵营式建筑,当时德国人对青岛的气候也不是很了解,可以看到建了很多跟亚热带环境有关的一些设施,像这个防潮的部分,这个防潮层就做得有点夸张,包括二楼上,那些罗马柱,里面原来都是廊的性质,不是封闭的,都是敞开的,当时是为了通风。

  德国强占青岛,得到了梦寐以求的远东军事据点。从此德国战鹰的利爪,深深地嵌在了青岛这片土地上。

  文史研究者王栋:

  1899年到1902年建成的伊尔梯斯兵营,就是在靠近太平山那边那座,主要是德国海军的炮兵,在那个兵营驻扎,再就是1906年到1908年建造的毛奇兵营,就在台东,就是现在海军大院,主要是德国人的工兵和骑兵。

  三座兵营的命名可谓经过深思熟虑的政治考量,铁血宰相俾斯麦、陆军元帅毛奇都是德国的铁腕人物,伊尔梯斯则是轰击大沽炮台的主力炮舰。

  另一位占领胶州湾的功臣也没有被忘记,他就是迪特里希。

  文史研究者王栋:

  这些树都长起来了。顶上应该是那个国徽的地方。对,顶上拆了,这块应该就直接被炸掉了。

  沉寂了近百年之后,2008年这座德占青岛时期的纪念碑,在王栋等文史爱好者的努力下,再次回到人们的视线。

  文史研究者王栋:

  那个碑能看出来,这个字是被凿掉了,但那个碑没动,应该就在这个位置上。

  1898年11月14日,侵占青岛整整一年之后,骄傲的德军为了标榜功绩,在信号山为自己树碑立传。

  主碑面向德国所在的西方,巨大的帝国鹰刻环绕着一圈德文:"他在这里为皇帝和帝国取得了这块土地,这块岩石以他的名字命名为迪特里希碑"。

  文史研究者王栋:

  这个碑现在虽然看不到了,但是通过这个碑座,就是这块留下的这个残迹,能看出来这个碑非常大,根据历史记载,这个碑高在8米5左右,宽是20多米,22米左右。

  1914年,日本人打败了德国人,青岛又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德国鹰徽上被刻下了日本占领青岛的日期:“大正三年十一月七日”。

  1922年日本撤离青岛时,主碑碑体被拆散运走,至今下落成谜,而两块副碑则被就地爆破。

  一面是文治武功,一面是花天酒地。

  1902年,中山路和湖北路交叉口,青岛最早的公共文化场所——德国水兵俱乐部建成,以满足2000名德国海军士兵“社交和娱乐”的需要。

  青年学者马达:

  80年代,青岛有一本画报叫《青岛文艺》,其中有一位老先生发表了一篇文章,说当时水兵俱乐部最早是放映电影的,并且也提出了票价,以及最早放映的时间,他提到的是1907年就开始放映电影。

  经过保护性修缮,2016年8月,1907光影俱乐部在德国水兵俱乐部原址开业,成为中国首家电影文化综合体。

  1989年,位于莱阳路8号的海军博物馆也正式开放了,一座被称为51号楼的神秘建筑也浮出水面,它就是当时的德国海军高级军官俱乐部。这是一栋建于1909年的德式三层小楼,通常不接待普通士兵和非军事人员,专门为常驻青岛的德国海军高级军官提供食宿和聚会场所。

  海军博物馆讲解员张宏:

  我现在来到的这个位置,就是当时海军高级军官俱乐部里的一个舞厅,现在是被我们海军博物馆,用做接受国防教育的一个基地,大家可以看到这边的座椅,也是我们中小学生每到寒暑假,会到这边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踌躇满志的德国人夜夜笙歌

  以为可以长久地拥有这一切。

  但是

  他们没有想到17年后

  一战的炮火

  引来了更加野心勃勃的日本海军。

相关新闻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 - 爱青岛新媒体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