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1897年11月13日,三艘德国军舰突然驶进往日平静的胶州湾,自此,青岛沦为德国的殖民地,被强行租借99年。 一块属于中国的领土,为什么会被德国突然占领若干年以后,为什么爆发于欧洲的一战战火,燃烧到了青岛奥地利参战巡洋舰“伊丽莎白皇后号”如何沉没在青岛海域 该纪录片选录了青岛曾经作为德国军事要塞这个角度,全面提示了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正文】德国人在侵占青岛的17年间,除了把青岛建成它在远东的海陆军事基地之外,还依靠其优越的港口和深入山东腹地的胶济铁路,获取着可观的经济利益。 正当中国的资源源源不断地从青岛输往德国的时候,一双虎视眈眈的眼睛也在隔海不远的地方盯着这儿。 它就是对青岛垂涎已久,号称亚洲第一军事强国的日本。从1895年的“三国干涉还辽”,日本与德国就种下了积怨,它早就想把青岛从德国人手里夺过来。 不久,机会来了,这就是1914年6月28日爆发在欧洲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大战爆发后,欧洲各国把兵力集中在欧洲战场,做为同盟国之首的德国也把驻青岛的军队大部撤回本土。 日本人此时感到机会不远了,但师出需有名,它有对德发动战争的理由吗? 面对如此良机,日本人很痛快地答应了与英国联合对德作战的要求,但他们答应联合作战的意图却不仅仅是海上作战,而是要趁机夺取青岛。 其实,一战刚刚爆发,德国已经感到无力顾及远离本土的青岛殖民地,便向中国政府表示愿意有条件地归还青岛,由于条件的苛刻和日本的粗暴干涉,袁世凯没有同意。 此时,德国人已经预感到战争的迫近。8月初,德国皇帝宣告胶州湾进入军事戒备状态,德国在远东的侨民甚至民伕都被应召入伍,或编为预备役人员。 也是在此时,德国的重要伙伴、奥匈帝国的巡洋舰“凯瑟琳·伊丽莎白皇后”号也驶进了青岛港,加入到青岛要塞保卫战的行列当中。1914年8月15日,日本政府终于向德国政府下了“最后通牒”,“通牒”以将胶州湾租界地全部交还给中国为由,要求德国政府必须无条件的将青岛交由日本暂管,否则日本将采取必要的行动。 德国人并未理会,德皇威廉二世亲自电告身兼青岛要塞司令的迈尔瓦德克总督:“务必保卫青岛要塞,战斗到最后一人。” 随即,两国相互宣战。 日军制定的进攻青岛作战计划是首先从海上发动,以取得制海权。 8月27日,由海军中将加藤指挥的日本第二舰队60余艘军舰到达崂山湾后,立即封锁了青岛海面,并限令中立国舰船于24小时内撤出封锁海域。第一舰队在朝鲜南部海域游弋,以保证登陆部队的侧翼及航线安全。 战斗首先由海上打响,但出人意料的是,面对日、英强大的舰队,德军出击的竟都是小型驱逐舰,而且还用鱼雷击沉一艘日本巡洋舰,舰上271名官兵阵亡。 那么,他们的巡洋舰哪儿去了呢 原来,德国驻青岛的远东舰队主力有5艘巡洋舰,战斗力很强,但此时的对手比它还强。除了日、英两国的舰队外,法、俄舰队也都在外围布防,决心吃掉它的舰队主力。为保存实力,德国的5艘巡洋舰在日军合围青岛前就悄然从大港出海,摆脱了对方数十艘军舰的围追堵截,分别进入了南太平洋和印度洋进行攻袭作战。剩下的就是些小型驱逐舰和一艘奥地利的老式巡洋舰。 就是这些小型舰艇,依靠自身的灵活与日军强大的舰队周旋。而日本军舰又畏惧德军强大的岸防炮台火力而不敢驶进胶州湾,战争一开始就这么相持着。 日本出兵青岛,除了和英国缔约之外,事先并未告知中国政府,直到战争打起来之后,才通过驻北京公使馆正式通知北洋政府。 实际上,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北洋政府便宣告中立。日本出兵青岛,显然是侵犯中立国领土,完全违反国际公法。那么,面对两个外国在中国土地上进行的战争,北洋政府将如何处置呢 当时任北洋政府外交部参事的顾维钧,被邀请参加了总统府召集的紧急会议。 在他的回忆录里详细记载了当时的情况: ……袁世凯问陆军总长段祺瑞:中国军队能采取哪些行动段回答说:如总统下令部队可以抵抗,设法阻止日军深入山东内地。总统直截了当地问他抵抗可以维持多久段立即回答说48小时。总统问他48小时以后怎么办他看了看总统说:听候总统指示。总统环顾四周,等待别位总长发表意见,然而大家却沉默不语…… 战争刚一开始,日本新任驻华公使日置益就提出,要中国在山东境内划出一块日德交战区。 日本提出交战区的范围包括了龙口、掖县、即墨等地,但中国政府只给划出了胶州湾一带很小的一块地方。 强大的日本舰队尽管严密封锁了青岛海面,然而它的军舰却都躲在岸炮的射程之外而不敢靠近,只是用大口径的舰炮向德军的阵地攻击。 日本人非常清楚在德军海陆交叉火力异常凶猛的正面突击登陆将会带来的后果。 他们不得不把陆军登陆的地点瞄向了另外一个地方。 这就是位于山东半岛北端的龙口。 8月28日,日军独立第18师团从本土长崎出发,于30日到达朝鲜木浦集结。 31日,先头部队第24混成旅在海军掩护下向龙口航行。 9月2日晨,日军在龙口附近海面换乘驳船开始登陆。 日军从龙口登陆时,正值连日暴雨,海面上风急浪高,小划艇靠不上岸,运兵的驳船往来缓慢,因此费去了很大时间。 到9月15日,日军主力约3万人才登陆完毕。 龙口登陆后,日军兵分两路。一路以山田旅团为先头部队,经掖县、平度向即墨推进,直插胶州湾的侧背;另一路径昌邑占领潍县,沿胶济铁路西进,于10月6日抵达山东省府济南,占领了济南火车站。 为了保证日军从后方及侧翼对德军进行合围的整体设想,9月18日,从龙口乘船转向而来的日军崛内支队6000余人从崂山湾仰口登陆,这一带的德军阵地很快陷落。 抵挡不住日军登陆部队强烈攻击的德军在撤退前,放火烧毁了位于崂山湾柳树台的著名疗养院“麦克伦堡”,并炸毁了工事和桥梁。 这座疗养院是德国人于1904年修建的,每年接待游客1000多人。从此,有着艳惊崂山之称的“麦克伦堡”在战火中香消玉殒了。 9月23日,英军两个大队900名南威尔士官兵和300名印度士兵也在崂山湾登陆,加入到围攻德军的战斗行列。 登陆汇合后的日英联军在崂山沙子口附近一座叫“鹰窝”的悬崖上爆发了一场极为惨烈的战斗。 这是一个鹰喙般伸出悬崖的德军瞭望所,当时,这支60人的德军先遣队抵抗十分顽强。 日英联军用机枪够不着“鹰窝”,最后改用高射炮轰击和飞机俯冲投掷燃烧弹,“鹰窝”顿时烧成一片火海,德国士兵们浑身蹿着火苗一个个跳下悬崖。最后,除了12个生还之外,其余全部战死。 我们知道,飞机是20世纪初的发明,第一次用于战争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这次青岛日德之战使用了飞机,从而成为亚洲战史上的第一次空战而载入史册。 在空战中,日军有9架飞机,分属海军航空队和陆军航空队。陆、海军飞机共出动了135架次,飞行16小时,投弹243枚,但投弹命中率不高。 而德军的这一架飞机却一直没有被日军击落,青岛陷落前,它携带要塞机密文件飞回了德国. 9月2日日军主力部队从龙口登陆后,遭遇连日大雨,道路泥泞,进展十分缓慢,直到九月底才到达青岛外围,因为日军是从后方和侧翼的陆路包剿,德军的海防炮台就很难发挥作用。 陆路德军的顽强还击给日军以很大的杀伤,但终因寡不敌众,到10月初,德军已退至最后一道防线,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那条步兵防御线。 小湛山北堡垒和中央堡垒是日军进攻的重点,尤其是中央堡垒,因为它地处步兵防御线中央,可以呼应南北,日军要想突破这条防线,就必须拿下中央堡垒。日军集中炮火和兵力轮番攻击,而德军则拼死还击,战斗异常激烈,两军甚至使用刺刀进行肉搏。 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攻防战中,双方均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但兵力的悬殊终使德军感到末日已经快要来到。 确信败局已定的德国军队在日英联军发起最后攻击的前夕,作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那就是将停泊在胶州湾内外的所有战舰炸毁堵塞航道。 9月28日,德军战舰“哥尔莫兰号”、“卢克斯号”和“伊尔奇斯号”首先引弹自爆,沉入团岛主航道。 随后奥地利巡洋舰“伊丽莎白皇后号”也自爆沉没。据后来中国海军调查,它应该沉没于大公岛附近海域。 在最后的日子里,德军“耶加号”炮舰和3艘7000多吨的运输舰,以及4艘拖船、两艘疏浚船沉入大港码头的航道入口处。 那座号称“亚洲第一”的船坞也被炸毁 10月31日,是纪念日本天皇诞辰的“天长节”,日军的总攻在一片“效忠天皇”的呐喊声中开始。 日英联合舰队及地面炮兵把德军阵地炸成一片火海。 炮击进行了整整6天,1600多吨的炸药使德军阵地一片狼藉。与此同时,日英联军已把坑道掘进到德军前沿。 11月6日晚,在猛烈炮火轰炸之后,利用坑道突然出现的日英联军终于夺取了中央堡垒。中央堡垒失陷以后,德军步兵防御线很快全线崩溃。日军乘胜追击,又相继攻陷了太平山炮台和青岛山炮台,至11月7日,德军所有炮台均落入日军之手。 最后,德军炸毁了所有的大炮,挂起白旗投降。 历时两个多月的青岛日德之战终于结束。 11月14日,日军以胜利者的姿态发表占领青岛宣言。 当日,包括德国总督、要塞司令官迈尔瓦德克在内的首批高级战俘,自沙子口登船,被押往日本的福冈战俘营。 日大正五年,也就是1916年,在这场战争结束一年之后,日本参谋本部编纂了长达8册的《日独战史》。当时的日军参谋总长男爵上原勇为该书作序。序言中写道:“青岛要塞战……地形之险、防备之严、军器新锐、工技精炼,非覆前役旅顺之比……。” 这儿所说的“非覆前役旅顺之比”,即是1904年爆发在辽宁旅顺口的日俄之战,细作比较,两场战争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同是日军进行的海防要塞攻坚战,运用同样的战术,最终均以对方的失败而告终。 要塞堡垒固然坚固,然而它又有着致命的弱点,一旦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后果就可想而知了。